缩略图

依托地域资源培育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

作者

曾倚嫦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

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域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挖掘地域资源,依托其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本文将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地域资源对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地域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譬如江南水乡的古桥流水、评弹戏曲等资源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物化表征,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既是当地农耕文明的产物,也寄托着勤劳质朴的民族品格;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织绣,既有精湛的染织工艺,也体现出多元包容的文化风情……这些资源以其鲜活的形态,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素材[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情境感知等方式与地域资源互动,能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自信,这一过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人文积淀,更能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奠定其坚定文化自信的情感基础,因此,将地域资源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二、依托地域资源培育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原则

(-) 本源性:深挖文化基因,筑牢认知根基

对于跨学科学习而言,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本源,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谱系。而依托地域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其教学价值恰恰根植于地域资源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设计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不同地域资源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归宿[2]。以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为例,其造型、结构、材料等都蕴含着因地制宜、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又如南方侗族的风雨桥,既有其实用功能,更寄托着侗家儿女团结互助的美好愿景。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形态,感悟、体认其中的文化基因,在认知层面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 二) 协同性: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仅凭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实现全面阐释。设计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协同语文、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实现对地域资源的立体化、多维度文化探究,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坚定文化自信[3]。以四川盆地的川剧变脸为例,其背后实际上融合了川剧的表演技巧、变脸的工艺秘籍、脸谱的色彩语言等多重文化因子。学生要全面感知其艺术魅力,单靠语文学科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综合运用美术、物理等学科知识,在跨学科融合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再如内蒙古草原的马头琴,其形制之独特、音色之空灵、曲调之悠扬,无不体现着游牧民族的生命情调。探究马头琴的文化意蕴,单靠音乐学科的视角难免略显单薄,还需整合历史、地理等知识,方能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

( 三) 生长性:关注动态发展,实现素养提升

事实上,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知行合一中将知识内化为品格、将认知升华为情感、将学习转化为行动。设计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动态生长,引导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知、凝练情感、强化践行,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4]。以闽南妈祖文化为例,学生不仅要了解妈祖的历史事迹,更要感悟其背后的忠孝仁爱、扶弱济贫的人文精神,并身体力行。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学生学习其制作技艺的同时,更要领会勤俭节约的生活智慧,并付诸日常生活实践,唯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

三、依托地域资源培育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

(一)资源转化:活化地域素材,构建特色课程

地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但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实施“三级转化策略”,使地域资源转化为可用的教学资源:一级转化聚焦物质形态,将实物资源转化为教学场景,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二级转化聚焦符号表征,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课程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三级转化聚焦精神内核,将文化价值转化为育人理念,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 [5]。“三级转化”使地域资源与教学目标紧密衔接,既保留了资源的文化底蕴,又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构建富有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内涵的语文课程提供了路径。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为例,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教学时教师就可依托钱塘江这一自然景观,通过“三级转化”,构建跨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的特色课程。一级转化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二级转化时,引入与潮汐相关的诗词歌赋,如刘禹锡的“望海潮”、杨万里的“钱塘观潮”,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悟先人对大潮的喜爱之情。还可补充潮汐形成的科学原理,分析月球引力、地球自转等因素对潮汐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三级转化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从潮汐现象中感悟“天行有常,江海行则”的宇宙规律,学习如何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树立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精神。( 二) 课程重构: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融合课程

传统的学科划分虽然有利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容易割裂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化、碎片化。依托地域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设计“主题式—项目化—问题链”的融合性课程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跨学科主题为引领,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成有机整体;然后将主题细化为若干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最后,将项目转化为连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度参与,实现知识内化。

仍以《观潮》一课为例,教师可围绕“钱塘潮”这一跨学科主题,整合语文、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设计“水韵钱塘”的融合课程。在语文课上,学生品读课文,学习作者以情感人、以形写神的表达技巧,积累描写潮汐的优美语句。教师还可拓展钱塘江历史上的观潮诗词,如孙权的《望江南·春日望江南寄山阴崔少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悟古人眼中潮水的壮美。接着,学生可开展“潮诗创作”项目,写一首以潮为意象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潮情。在科学课上,学生探究潮汐的形成原理,了解月球引力、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还可引入钱塘江大潮的科普知识,如世界三大潮之首、钱塘江特殊的喇叭口地形等,拓宽学生视野。随后,开展“潮水奥秘”项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观潮》中的潮汐现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数学课上,学生测算潮水的流速、高度,绘制潮汐数据图,在“潮水数据”项目中应用数学知识。美术课则让学生绘制“水乡生态图”,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表现钱塘江潮汐的壮阔与诗意。最后,学生汇报各项目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思考生态文明理念。

(三)评价革新:多元评价主体,促进素养发展

地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依托地域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革新,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综合评价、动态过程监测”的文化自信素养评价体系。首先要拓展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地域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重点评价自我在文化实践中的体验感悟;家长重点评价孩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如此多元主体的参与,将使评价更加全面、立体。

其次教师还要拓宽评价维度,除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价值塑造,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从文化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创新表达四个维度,动态评价学生的发展。文化认知维度,评价学生对地域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思想精华的理解程度;情感认同维度,评价学生在文化体验中的情感触动、价值共鸣、民族自豪感;行为践行维度,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创新表达维度,评价学生在文化实践中的个性化体悟、创意性表达。四维度的综合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中获得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

最后,教师还要转变评价方式,探索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运用学习档案、成长记录等方式,动态呈现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教师可以开发“文化自信素养评价量表”,细化评价指标,发掘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借由创设开放、互动的评价氛围,开展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引导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实践土壤。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地域特色,深度挖掘、转化地域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构建“资源活化—知识融合—素养提升”的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在沉浸体验、融合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黄薇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构想 [J]. 汉字文化 ,2025,(07):142- 144.

[2] 黄真金 , 黄润春 . 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追求和设计实施——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5,45(02):79- 84.

[3] 吕佼, 陈颖姿.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 ,2025,(01):152- 154.

[4] 柳惠娇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J]. 语文建设,2024,(18):84.

[5] 叶倩.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九).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附属学校 ;,2023:376-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