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实施路径初探
葛吉兵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中 213371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落实,历史作为人文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学科,既要让学生对历史史实充分了解,还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积极进取。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核心素养育人的综合要求,加强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正确历史学习观树立
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引,高中历史需承担起为国育才、为党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入,是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培养学生敏锐政治意识的重要一步。通过对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的深入学习,要让学生积极成长为具备历史使命的新时代人才,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意识。因而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恰当的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基于教学过程促进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
(二)助力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认同
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高中历史课堂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入,是对历史学科本质的回归。通过融合育人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选择。通过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要将学科内容深入挖掘,融入跨学科元素,构建思政大格局,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三)有效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引领学生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历史教学要面向未来,让学生可以以史为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分析。通过对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深入分析,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新的时代可以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效认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历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真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培养出更多“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在高中历史课堂重视思政教育的恰当融入,要体现以史育人、以德铸魂的本质。教师结合需要教学的内容,探索思政教育的恰当融入方式。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觉悟,还要融入思政教育,围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增强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以“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充分理解,还要增强学生家国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到当时闭关锁国的现状及一部分先觉醒的同胞在寻求变革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通过思辨性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更要领悟国人在救国方法探索方面表现出的深厚爱国情感。虽然这些探索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阻碍,但是在历史的新旧交替过程中,敢于创新,积极探索,这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推动中国近代史思想解放运动向前迈出一大步,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有力冲击。
(二)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尊重历史知识本身的严谨性,还要为学生开放学习、合作讨论提供空间。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结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学生学习表现进行恰当指导,促进思政教育深度融入。
以“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理解不同朝代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有效治理方式的重要单元。这一单元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队列,列举生活案例,阐述“公天下”与“家天下”的区别。还要让学生思考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反映出了社会层面的哪些变化?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并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家国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优越性。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将历史与现实有效呼应,对学生进行层次化引导。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又能促进思政育人灵活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最后,让学生积极表达,阐述自己的认知。这样能避免学生单纯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体现出跨学科融合育人的灵活性。
(三)应用教育数字化手段,创新历史教学方式
很多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地与历史人物有效共鸣,也不能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及对社会的影响。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深入理解,端正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教师要善于应用教育数字化手段,创新历史教学方式,唤起学生共情体验,教育数字化方式的引入,可让学生生动直观感知历史。
以“五四爱国运动”这段历史为例,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的重要转折点,很多学生对“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原因并不了解,也不知道“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希沃白板为学生播放“五四运动”纪录片,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去了解“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学生置身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勇于抗争的精神。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一起围绕事件的历史背景、发生原因、历史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以思政育人为落脚点,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基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开展历史主题班会,促进思政教育深度融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辩论、故事讲解等多种方式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结合一些重要的历史纪念日,可以与学生有效互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言,并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例如,1921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七一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并让学生围绕“为党育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结合 10 月 1 日国庆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这都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总之,将历史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效融合,要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充分认知,还要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更多正能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通过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屠兴巧 .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5, (15): 76-78.
[2] 陈广云.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J]. 中学教学参考 , 2025, (12): 55-57.
[3] 汪晓飞 . 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论文评价法的策略 [J]. 山西教育 ( 教学 ), 2025, (03): 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