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以情境,学于探究

作者

凌芷柔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现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坚定了小学语文应当实践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所创造的合适情境中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真实体验中学习到语文知识并且培养各项语文能力。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整体情境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小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可视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调动自身能力和情感,使教学过程既有知识的科学性普及,也有情感能力的提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角色扮演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结合真实情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情境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情境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由于情景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情境,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成为了教师面临的难题。

二、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而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观点。叶老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所以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全盘授予,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按照逻辑性逐层设计教学问题,然后把课堂交回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教学内容,再加以相机引导,随后生成正确的三观和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笔者大胆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使用“三步教学法”。此为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以“三个坚持”为内容的教学方法。一是坚持以学定教;二是坚持教与学的统一;三是坚持教为学服务。这是三步教学法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思想性体现在: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要着力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三步教学法”构成:

自主学习:设研学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释难解疑,总结反思

三、小学语文教以情境,学于探究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与情境相结合

小学生年龄较小,是生活经验较少的群体,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除了阅读课外书籍,还依赖于生活经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是要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情境,那么这个情境来自于日常生活是最合适不过了。教师就要主动想方设法将书本内容与生活情境加以联系,引入“日常生活”这一“源泉”,将无趣枯燥的课堂予以乐趣。笔者选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适合进行情境创设的一篇课文《海底世界》进行案例讲述。

确定新课导入情境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其用精准、优美、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海底是一个神秘充满了惊险的世界,由于缺乏一定的认知,所以在学习此篇课文时会出现难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来源于生活学生们熟悉的情景。经过多番思考,最终选择了“海洋馆”这一学生既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作为新课导入,课前调查得知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去过海洋馆游玩的经历,故而在导入部分,引入一段真实拍摄于海洋馆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之处,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对语文课堂有一定的学习力和感悟力,但面对一些复杂且难以理解的知识重难点时,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不一的情况,则需要设置小组探究式合作学习,鼓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

生字词学习,问题驱动:海底世界有这么多的事物,我们不如走进去看一看吧!可是海底世界的语言跟我们并不一样,想要进入里面探究可不容易,我们先要破解它们的语言密码。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在小组内互相帮助,把这些语言密码破解掉吧。教师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相机指导生字词读音,为后续学习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2)海底动物活动方式学习。《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海底里不同动物的活动方式,是本节课时的学习难点。因此,笔者再次借助导入部分设置好的海洋馆情境,设置任务,驱动学习:现在,海洋馆的动物表演剧场招募小演员啦,假如你现在准备去应聘,你最愿意成为哪一种动物呢?在第 4 自然段中找到对应的台词,读一读,分角色演一演吧!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研学问题:海底里有什么动物,它们是怎样的活动的呢?请圈画出相关的语句,组内分好角色,加上动作演一演。要求学生以“我是( ),我是通过( )来活动的”句式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先个人在自然段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了解清楚海底动物的基本信息,随后在小组内分角色,加以动作演绎出乌贼、贝类、梭子鱼等动物的活动方式,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多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不仅可以依靠教师的课堂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化、游戏式的语言能引导学生代入情境,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但情境创设不仅需要语言构建,还要依赖于多种方式组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境体验。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海底世界》中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声音,课文中提及到“嗡嗡、汪汪”的声音,学生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小狗、蜜蜂会出现此类声音,但对于海底的声音是缺乏认知的,这时候可以播放一段真实的海底录音音频,让学生们仔细聆听。可以在之后的“创意表达”书写环节写下海底还有什么声音。这样利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更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利用视频,比如在学习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时,有一个句子“利用水的反推力”,这时就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乌贼在海底喷墨进行逃生的视频,利用可视、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反推力”一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教以情境,学生学于探究,以《海底世界》的教学为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碰撞过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探究活动和前提铺设好的情境创设,便可增强学生主体性思维,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准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