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牛记

石家庄一中东校区 050035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并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塑造积极人生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为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在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意义与可行路径,如开展主题活动、树立劳动模范、建立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及组织社会活动等。通过这些路径,以期为高中德育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1 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在当下,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入,学生得以在实际操作中积累并掌握各种实用技能,从而培养出既善于动手又善于动脑的综合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并且赋予他们更强大的竞争力。

1.2 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生态度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更加注重脑力劳动,而对体力劳动存在一定的偏见。通过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工作时更加主动和热情。

1.3 有利于品德养成与强化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德育管理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养成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从而培养出对劳动的尊重和重视之情。这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逐渐形成勤劳、坚韧、负责任的品格。劳动所需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更加珍视取得的成果,进而培养出对事业和生活的认真态度。

2 高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浅显化

目前,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活动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注重感性体验的获得。然而,就教学目标来说,这些仅强调学生从中获得体验感的教育活动,也导致部分高中学校的劳动教育出现了“只劳不育”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过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直接体验,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层面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高中偏体验性劳动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基于某一特定教育主题或教学需要的,要求学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效果上落实不够。

2.2 教学内容零散化

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从整个教学体系出发进行内容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然而,在高中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却容易被忽视,导致教学内容零散化。一方面,当下高中劳动教育仅停留在给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安排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层面,在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和劳动精神的塑造上落实得远远不够,劳动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目前一些高中学校的劳动教育,仍然缺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零散,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2.3 教学实施形式化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负担,很多高中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劳动教育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的不良趋势。一方面,很多高中目前依旧仅停留于开设劳动课程、完成劳动教育课时的表面化目标中,以理论性教学代替劳动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劳动教学任务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劳动操作与模仿,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

3 高中德育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3.1 坚守政治价值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劳动理念

高中的教育体系并非是独立于国家整体发展规则之外的,从短期目标来看,是培养一批有扎实理论、丰富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从事学习和研究;从长期目标看,是需要能够坚守政治价值导向,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现代社会人格,富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并且具有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精神。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当中,就需要培养高中生正确价值取向、现代道德品质,并且还要保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劳动,获得现代人格成长。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并且需要让学生意识到青年奋斗的价值,厘清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进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大背景当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终极目标。

3.2 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方式

在实际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而是具有实践价值,需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在这一过程当中,校内外需要能够保证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并且创造出相应的场景。“结合地方、学校、学生实际,注重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个体差异,体现差异性,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注重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体现时代性。”例如,劳动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结合,成立志愿服务社团、设立志愿服务岗位、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合实践体验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这一理念转变为现实。同时要积极拓展校外资源,聘请高校教师、企业领导、工人模范作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体验、观念养成的教学资源。在高中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中,还需要确保具有层次性,逐级进行实践。低年级学生以养成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阶段性地将实践内容转化成为学习目标和服务社会目标,并且还要设立出相应的标准,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学有所用。

3.3 多维度考评

在劳动教育中,考评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应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家长为辅助的多维度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学生应在自我考评中追求卓越、在同伴互评中相互促进、在教师考评中不断进步、在家长考评中日趋完善。在考评的内容上,教师需对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量,对学生在校内、家庭、社会中的劳动过程与成果进行客观记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德育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培养其劳动认知和热情。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管理中,不仅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微 . 新时代劳模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 [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78-80.

[2] 莫灿灿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实现途径——以服务性劳动为视角 [J]. 科教文汇,2024(11):38-40.

[3] 谢建山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审视、价值分析与实现路径 [J]. 武夷学院学报,2023,41(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