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亲自然游戏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蔡静

昆山市张浦中心幼儿园

引言

在教育生态化发展趋势下,亲自然教育逐渐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当前,幼儿园教学仍存在过度依赖室内教具、忽视自然教育价值等问题,且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与新时代要求存在差距。基于此,研究亲自然游戏精神与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优化幼儿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亲自然游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亲自然游戏精神以尊重幼儿天性、回归自然本真为核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与创造力。其内涵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将泥土、花草、沙石等自然资源转化为游戏材料,打破传统人造教具的局限;二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尊重,鼓励儿童以自然为师,在观察昆虫、搭建树枝、收集落叶等活动中,通过感知、操作和思考实现主动学习;三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对自然的情感联结,培养环保意识与生态责任感。这一精神具有显著特点:开放性,自然环境为游戏提供无限可能,玩法不设限;体验性,通过多感官参与增强学习深度;生成性,幼儿与自然互动时不断产生新问题与创意;教育性,在趣味游戏中渗透科学认知、艺术审美等多元目标。亲自然游戏精神不仅契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更为学前教育注入生态活力,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2 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影响下,部分教师仍过度依赖预设教案与标准化教学流程,对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和即时兴趣关注不足,导致教学灵活性欠缺。在实践中,教师对自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较弱,常因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将户外自然场景简单视为“散步场地”,难以设计出富有教育价值的亲自然游戏活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沟通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索自然时,存在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的极端现象,未能精准把握支持与放手的平衡。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多数教师对亲自然游戏精神的理论认知尚浅,缺乏系统培训与实践反思,致使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瓶颈,难以适应学前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新要求。

3 基于亲自然游戏精神的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3.1 亲自然游戏精神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基石,亲自然游戏精神重塑了教师对教育场景与学习本质的认知。它促使教师跳出传统课堂的局限,认识到自然环境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倡导以幼儿与自然的互动为核心开展教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激活幼儿的学习内驱力。教师需从“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与支持者”,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理念贯穿教学全程,注重幼儿在自然体验中的情感联结与自主探索。

例如,在设计“声音探秘”活动时,教师可打破室内教学的常规,带领幼儿走进公园或社区绿地。提前准备录音设备,引导幼儿闭上双眼,用耳朵捕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啁啾、水流的潺潺。随后,鼓励幼儿分组合作,利用枯枝、石子、落叶等自然材料,尝试创造出不同的声音,并讨论声音产生的原理。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怎样让落叶发出更大的声响?”“不同材质碰撞的声音为何不同?”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体验,又将科学探究与艺术创造融入游戏,让幼儿在沉浸式探索中主动建构知识,真正实现教学理念从“知识传递”到“自然赋能”的转变。

3.2 亲自然游戏精神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落实教育理念的关键载体,亲自然游戏精神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桎梏,转向以幼儿为中心、自然为媒介的多元互动模式。该精神倡导教师将自然元素深度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创设开放性情境、设计探究性任务,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合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做中学”“玩中学”的策略,以自然材料为教具,以自然现象为课程资源,实现教学方法的生态化与趣

味化融合。

例如,在开展“自然艺术创作”活动时,教师可将教学场地转移至郊外树林。先引导幼儿收集形态各异的自然材料,如松果、羽毛、树皮、藤蔓等。随后,提出开放性任务:“利用这些材料,创造一个你心中的自然故事场景。”幼儿可自由组队,利用树枝搭建“小屋”,用花瓣拼贴“花园”,用藤蔓编织“秋千”,并为作品赋予情节。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干预幼儿的创意,而是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如“怎样让作品更稳固?”“如何用材料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最后,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分享,鼓励用语言描述创作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将艺术教育与自然探索结合,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亲自然游戏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3.3 亲自然游戏精神促进教师互动与沟通能力提升

互动与沟通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纽带,亲自然游戏精神为教师提升相关能力提供了新视角。它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幼儿对话,在自然游戏中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与困惑,通过有效的提问、回应与引导,激发幼儿的深度思考与表达欲望。同时,教师需要学会在观察中解读幼儿的行为语言,以支持性的沟通方式推动游戏进程,平衡介入与放手的时机,实现师幼互动的自然、高效与和谐。

例如,在“搭建自然迷宫”活动中,幼儿分组用树枝、石块规划路线时出现分歧。教师没有直接介入决策,而是蹲下身子询问:“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觉得对方的方案哪里有趣?”引导幼儿互相倾听想法。当幼儿因材料不足感到沮丧时,教师适时提问:“除了这些,周围还有什么可以利用?”启发幼儿拓宽思路。在迷宫完成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设计灵感,鼓励用自然物标注“关卡”并讲述故事。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教师既化解了矛盾,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在自然情境中实现了沟通能力与教育智慧的双重提升。

3.4 亲自然游戏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亲自然游戏精神为其注入了生态化、实践化的新方向。它促使教师将理论学习与自然教育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反思与研究,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围绕亲自然游戏开展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敏锐度,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例如,在“自然光影探索”活动后,教师可录制活动视频,组织教研小组共同分析幼儿的探索行为与自身引导策略。通过复盘,探讨如何更精准地把握介入时机、设计启发性问题。同时,教师可查阅自然教育相关文献,结合活动实践撰写反思报告,将经验总结提炼为可推广的教学方法,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验证中,实现专业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亲自然游戏精神为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全新视角。它有助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沟通,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探索亲自然游戏精神的更多应用可能,助力幼儿在自然与游戏中健康成长,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娟萍 . 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策略分析 [J].教育界 ,2025,(03):122-124.

[2] 岳 燕 艳 . 幼 儿 园 亲 自 然 课 程 的 实 践 与 思 考 [J]. 教 育界 ,2024,(3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