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谢青玉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既包括乡村聚落、民俗工艺品和农业遗产等物质性文化资源,也包括传统礼仪、民间美术和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性文化资源。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拓展河南省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是区域乡村全面振兴和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从顶层设计优化、人力资源整合、数智化水平提升、协同机制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和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土文化 传承 创新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数字经济
近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制定数字经济战略以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趋势。数字经济概念首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的定义差异较大,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解读。赵进,刘芃(2024)认为数字经济是指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基础,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的经济形态。陈池(2024)认为数字经济涵盖了所有通过数字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和服务交付,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优化经济决策过程。综合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二)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与区域乡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婷(2024)认为乡土文化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体,既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和仪式节庆等显性文化元素,也包括价值观念、地方信仰和社区关系等隐性文化元素;任立(2024)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社会、教育和经济多个层面。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乡土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实践中,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动吸收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语言环境等多因素所形成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事物的总称。
二、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生态适应性本指生物个体或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生物个体或物种随着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提出,主要源于近年来人类学家对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它强调了不同层面的文化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大背景下,河南省乡土文化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的过程。
河南省乡土文化的传承是其生态适应性的基础。在传承的过程中,河南省乡土文化需要不断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等社会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保持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核心价值不变,防止其被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河南省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其生态适应性的关键。在传承的基础上,河南省乡土文化需要不断挖掘其内涵价值,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地调研
(一)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划体系实地调研
科学规划是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调研数据显示,在829位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39位、216位和193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划体系非常健全、比较健全和健全,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83%、26.06%和23.28%;分别有139位、33位和9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划体系不健全、比较不健全和非常不健全,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77%、3.98%和1.09%。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划体系还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规划引导不力、市场定位盲目和空间布局失效等问题。
(二)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实地调研
通过适应性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升区域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和引进一批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研数据显示,在829位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44位、220位和185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非常到位、比较到位和到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9.43%、26.54%和22.32%;分别有135位、34位和11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到位、比较不到位和非常不到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28%、4.10%和1.33%。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缺少政策支持和保障不足,导致信息流动不畅,缺少懂管理、擅经营的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使相关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
(三)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智化建设水平实地调研
数智化是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利于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的准确记录、广泛传播和永续传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在829位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44位、224位和185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智化建设水平非常高、比较高和高,占被调查者总数29.43%、27.02%和22.32%;分别有136位、30位和10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智化建设水平不高、比较不高和非常不高,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41%、3.62%和1.21%。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技术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操作程序不规范和数据质量较差是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数智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实地调研
加强协同创新,整合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资源,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调研数据显示,在829位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36位、227位和188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协同融合机制非常完善、比较完善和完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47%、27.38%和22.68%;分别有132位、32位和14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比较不完善和非常不完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92%、3.86%和1.69%。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协同创新缺乏外生式发展动力,以乡土文化开发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参与主体在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主要责任并不明确,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五)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品牌影响力实地调研
河南省乡土文化品牌化是公共品牌个性化的体现,主要指河南省乡土文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体现河南省乡土文化的特色和竞争力优势,是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战略之一。调研数据显示,在829位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48位、222位和183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品牌影响力非常强、比较强和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9.92%、26.78%和22.07%;分别有133位、34位和9位被调查者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品牌影响力不强、比较不强和非常不强,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04%、4.10%和1.09%。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品牌散而小是河南省乡土文化品牌面临的主要挑战,严重制约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编制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各项规划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现,要站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规划,以此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统领力。建立省级层面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乡村振兴、文物保护、城乡建设和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协调的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并明确其主要职责,发挥其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作用。明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要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乡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做好空间规划布局。河南省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区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做好空间规划布局,实施重点突破,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设置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河南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重视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人才培育
优化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与相关院校成人教育学院展开合作,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学历,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可以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理论支撑;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与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创新高等院校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其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等实践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人才的培育质量。强化相关人员数字经济技能的系统性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数字经济技能水平,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营销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提升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三)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智化水平
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智化水平,要加强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建设为契机,通过加快对乡村地区的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的建设,提升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确保乡土文化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应用能够顺利进行,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实施乡土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河南省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对乡村历史档案、民间故事、传统音乐和手工艺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乡土文化资源数据库,数字化后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和共享,让更多社会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和欣赏河南省乡土文化的魅力。要推动乡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现和河南省乡土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产品;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拓宽河南省乡土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提升河南省乡土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构建河南省乡土文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设施建设和设备管理的创新,把握好区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优化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政策供给,利用好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等国家政策。构建系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智库体系,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强化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的要素保障,处理好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体系的促进作用,实现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效衔接。
(五)加强河南省乡土文化的品牌培育
乡土文化品牌培育是指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某一乡土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意义的品牌形象,并通过有效的传播和推广,使该品牌在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和高度的品牌忠诚度。乡土文化品牌培育作为河南省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赋予了河南省乡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加强河南省乡土文化的品牌建设,可以借助乡村全面振兴和文化强国等战略的实施,打造区域优秀乡土文化地标体系,向社会公众集中展现区域乡土文化的特色和独特魅力;可以通过对社会公众与乡土文化品牌形象的交互流程及体验触点分析,提炼区域乡土文化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分析区域乡土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策略,提升区域乡土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内在价值匹配程度;可以聚焦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这两大主线,通过工程化和项目化,打造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河南乡土文化传播品牌。
参考文献:
[1]赵进,刘芃.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调整[J].中国市场,2024(35):201-204.
[2]陈池.数字经济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供应链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35):20-23.
[3]詹婷.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9):165+186.
[4]任立.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11):93-97.
[5]谢青玉.场域理论视域下河南省传统村落环境教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6):39-41.
[6]刘红菊,黄宝双.叙事理论视阈下传统村落品牌形象塑造[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1):28-30.
(保留)基金项目: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23年度创新人才项目成果(HNACHRSR-2023-02);202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文旅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省传统村落集群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保留)作者简介:谢青玉(1980—),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文化、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