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于秀利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应急管理服务中心
一、引言
水利工程广泛涉及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个核心领域,对于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稳健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生态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遭遇诸多难题。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动态波动的水文环境以及不断扩大的工程规模和日益多元的功能需求,迫切要求设计与施工技术具备更高的精准度和执行效率;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促使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量生态环境保护因素。故而,积极探索并大力应用创新技术已然成为水利工程领域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水利工程设计关键创新技术
(一)数字化设计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搭建精确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将水利工程的几何形状、物理特性以及功能布局等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在设计阶段,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基于这一统一模型展开可视化协同作业,借助模型所具备的碰撞检查功能,能够提前精准发现不同专业设计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点,例如管道铺设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空间矛盾等,进而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减少设计变更的频次,显著提升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整体效率。地理信息系统(GIS)则能够对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水系等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采集、妥善存储、科学管理以及深度分析。设计人员凭借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选址工作以及线路规划设计,同时结合实时的遥感影像数据,能够动态掌握工程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为设计决策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依据,使得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二)生态友好型设计技术
生态河道设计理念坚决摒弃传统河道建设中采用的硬质化、渠化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思路,积极引入植物护坡、石笼网结合植被等生态护岸形式,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稳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为水生生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此外,通过合理规划河道的蜿蜒度,设置浅滩和深潭等多样化的水流地貌,能够有效模拟自然河道的水流状态,显著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对鱼类洄游通道造成阻断,鱼道设计成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特定的水流条件以及针对性的过鱼设施,并依据工程所在地鱼类的独特习性和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并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鱼道,如池式鱼道、竖缝式鱼道等,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负面影响,切实保护流域内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水利工程施工关键创新技术
(一)智能建造技术
自动化施工设备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自动化混凝土搅拌与运输系统为例,其能够精确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每一批次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同时实现高效运输,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在混凝土浇筑施工环节,自动化滑模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作业,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速度,而且能够有效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使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密实度达到更高标准。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在施工现场合理布置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各类监测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工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受力以及温度变化等关键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处理,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二)新型材料应用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通过对配合比进行科学优化,添加优质的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使其具备高强度、高耐久性以及高抗渗性等卓越性能。在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大坝、水闸等关键部位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能够有效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大幅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土工合成材料中的土工格栅具有显著增强土体稳定性的作用,常用于堤岸加固、地基处理等工程领域,能够有效防止土体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土工膜凭借其良好的防渗性能,广泛应用于水库、渠道等防渗工程,能够有效阻止水体渗漏,提高水利工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水利工程功能性的充分发挥提供可靠保障。
四、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优势
数字化设计技术凭借提前发现设计问题并及时优化方案的能力,为后续高质量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智能建造技术中的自动化施工设备以及精准的施工监控手段,确保了施工过程的精确性与稳定性;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则显著增强了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可靠性,从设计源头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施工效率提升方面,BIM 技术的协同设计模式有效减少了设计变更所耗费的时间,GIS 辅助设计极大地加速了工程选址与线路规划进程,自动化施工设备显著提升了施工速度,智能施工管理系统则通过优化资源调配与施工流程,多方面创新技术协同发力,显著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在成本控制方面,优化设计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成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降低了人工成本,新型材料的使用则通过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内有效降低了整体成本投入。生态友好型设计技术通过生态河道设计、鱼道设计等创新举措,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成功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结束语
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在提升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设计技术有效提升了设计的精准性与协同性,生态友好型设计技术有力促进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智能建造技术和新型材料应用技术显著提升了施工的智能化水平和工程的耐久性。然而,当前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较高、既懂水利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以及不同创新技术之间的融合不够完善等问题。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创新,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探索降低技术应用成本的有效途径,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不同创新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远威, 张玲洁, 康超. 施工组织设计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水利技术监督 , 2025, (03): 90- 92.
[2] 冯皓宇 , 文伏灵 , 王家禹 , 许渊浩 . 水利工程智能建造平台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研究 [J]. 水电站设计 , 2024, 40 (04): 76- 80.
[3] 杜观果. 水利工程围堤加固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探讨[J]. 水上安全 , 2024, (20): 196-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