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街区风景园林更新中文化记忆的延续与空间重塑

作者

陆柳燕

身份证号码:310229198210283225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风景园林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物质体现。历史街区中的风景园林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变迁。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下,许多历史街区的风景园林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记忆逐渐模糊。因此,对历史街区风景园林进行更新,延续其中的文化记忆并重塑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续文化记忆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合理的空间重塑能够提升历史街区的环境品质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从文化记忆延续和空间重塑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历史街区风景园林更新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记忆延续的关键要素

1. 物质文化层面的记忆延续

物质文化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历史街区风景园林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小品、植物等方面。建筑是历史街区的标志性元素,其风格、结构和装饰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在风景园林更新中,应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结构。例如,对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进行修复时,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确保其原汁原味。

景观小品如雕塑、石碑、古井等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小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更新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清理和维护,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可以通过设置标识牌等方式,向游客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增强文化记忆的传播。

植物也是物质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植物在历史街区中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风景园林更新中,应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2. 非物质文化层面的记忆延续

非物质文化是文化记忆的灵魂,涵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多个维度,在历史街区风景园林更新中,应强化对非物质文化的系统性挖掘与活态传承。民俗风情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应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设置具有弹性功能的活动场地,结合节气时令开展庙会、灯会、祭祀等传统节庆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与参与度。同时,可通过引入非遗表演团队,定期展示地方戏曲、民间舞蹈、传统婚俗等文化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空间转化与场景再现。

传统技艺作为历史街区的文化瑰宝,其保护与传承需融入现代生活语境。在风景园林中可构建开放式工坊或文化驿站,邀请木雕、石雕、刺绣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与教学,形成“展示—互动—传播”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开设技艺体验课程等方式,推动传统技艺的市场转化与代际传承。

民间传说和故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集体记忆,应通过景观叙事手法加以表达。可在园林路径沿线布设主题节点,结合雕塑、壁画、声音装置等多元媒介,将传说内容具象化。例如,依托园林水系打造“传说长廊”,以景墙浮雕描绘故事情节,并配以二维码讲解系统,实现虚实融合的文化感知体验,从而增强文化记忆的传播深度与情感共鸣。

二、空间重塑的策略

1. 功能布局调整

功能布局调整是历史街区风景园林空间重塑的关键环节。在更新过程中,应基于街区的历史定位、文化特色与人群需求,对原有功能结构进行系统性重构。传统风景园林多侧重于静态观赏功能,而现代更新则需向多元化复合功能转型,涵盖休闲、娱乐、教育、展示等多重属性。例如,可根据不同年龄层和使用群体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康体活动区、文化教育展示区等功能板块,增

强空间的服务广度与社会包容性。

空间组织上,应科学规划各功能区域的分布与衔接,提升整体使用效率与流线合理性。通过优化交通系统,构建环线路径或分级道路网络,增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可达性与联动性。同时,应注重动静分区原则的落实,合理安排安静休憩区与活跃活动区的位置关系,避免功能干扰。如将休闲交流空间置于相对私密或半开敞区域,而教育展示类空间则宜布置于主入口或游览主轴线上,便于引导人流并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此外,功能布局应积极回应历史街区的商业发展诉求,推动园林空间与周边业态的融合共生。可在园林入口或沿线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服务街区,提供餐饮、文创、体验等配套服务,形成“游—赏—购”一体化的空间链条,从而提升历史街区的整体活力与可持续运营能力。

2. 景观元素创新

景观元素创新是历史街区风景园林空间重塑的核心环节。在延续传统景观基因的基础上,应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景观的功能性与审美价值。可通过光影艺术、声景装置等数字化技术强化夜间游赏体验,构建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空间环境。同时,引入智能灌溉、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提升园林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文化记忆的物化表达应贯穿于景观元素的创新全过程,宜结合地方文脉与地域特征,提炼传统符号并进行当代转译,如以历史事件、名人轶事为题材,创作主题雕塑、叙事壁画或地面铺装,增强空间的文化叙事性与公众认知度。材料选择方面,应在满足结构安全与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低碳环保、可再生或本土特色材料,如透水铺装、竹木复合材、仿古混凝土等,实现美学表达与生态性能的统一。此外,应注重工艺创新,探索模块化构件、预制装配技术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维护难度,推动历史街区风景园林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结论

历史街区风景园林更新中文化记忆的延续与空间重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过对文化记忆延续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空间重塑策略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在更新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又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调整和景观元素创新。

延续文化记忆能够让历史街区的风景园林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空间重塑则能够提升历史街区的环境品质和吸引力,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不同历史街区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案,实现历史街区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功钊. 近代城市发展下的传统历史园林在边界空间中的延续与转型[J].风景园林 ,2019,26(07):118-122.

[2] 敖雷 , 郑炘 . 传统与现代 : 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创新与景观空间整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为例 [J]. 中国园林 ,2018,34(06):54-59.

[3] 刘珂秀 , 刘滨谊 .“景观记忆”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 ,2020,36(10):35-39.

[4] 张春彦 , 张新翊 , 侯天颖 . 天津旧城更新中日常景观的记忆挖掘及空间转化 [J]. 风景园林 ,2025,32(03):23-31.

[5] 梁一珊.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以无锡荣巷为例 [D]. 山东省 : 齐鲁工业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