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
黄一骏 杨凯
身份证号码:330211198306170057 身份证号码:410811198312175519
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愈发严峻。高密度城市住区作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空间,其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对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普遍面临适老性不足的困境。在空间规划层面,部分老旧社区道路系统缺乏系统性设计,巷道宽度不一、流线迂回,致使轮椅、助行器通行受阻,老年人日常出行存在较大障碍。部分小区内部路径未设置连续盲道与缓坡过渡,台阶边缘未作防滑处理,加剧了跌倒风险。在设施配置方面,休憩座椅分布零散、间距过大,材质多为冰冷石材或金属构件,冬冷夏热,缺乏符合人体工学的靠背与扶手设计,难以支撑老年人长时间停留。健身区域普遍以力量型器材为主,忽略了柔韧性训练与低强度有氧设备的配置,未能贴合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特点。夜间照明覆盖不均,部分拐角与出入口光线昏暗,缺乏感应式节能灯具,造成安全隐患。环境营造层面,绿化布置偏重视觉效果而忽视功能性,植物种类选择上少有考虑季节变化对老年人感知体验的影响,芳香类、触觉类植物应用较少,互动性景观元素缺失。遮雨廊架、可调节遮阳棚等气候适应性设施覆盖率低,极端天气下公共空间使用效能大幅下降,难以保障老年人全天候活动的基本需求。
二、适老化改造的理论基础
老年学理论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深入理解老年人在感知、认知与行动能力方面的变化,是优化公共空间设计的前提。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视觉敏锐度下降、色觉敏感性减弱,对空间导向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实践中应采用高对比度色彩标识、触觉导引装置及语音提示系统,以增强环境可识别性。同时,身体机能的衰退也使老年人对环境安全性更加敏感,因此地面材料的选择需兼顾防滑性与缓冲性,台阶边缘应设置反光条提示,防止意外跌倒。
环境心理学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品质对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层影响。良好的空间围合感与尺度感能够激发老年人的心理归属与安全感。研究显示,开放性强且具备半私密节点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其社交意愿。例如,在住区入口广场配置环形座椅带,并辅以低矮绿篱分隔,既能形成视觉聚焦点,又能提供多样化的互动可能。此外,自然元素的引入也不容忽视,合理布置芳香植物与触摸式材质墙面,有助于激活老年人的多感官体验,缓解孤独情绪,提升空间亲和力。这些基于理论引导的设计干预,为打造支持性老年友好型住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
三、实证研究:以“华龄社区”为例
为切实把握高密度城市住区中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真实诉求,本文选取位于市中心的“华龄社区”作为调研对象。该社区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达 38.6% ,具有典型的城市老旧住区特征。调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 152 份,有效回收 137 份,辅以深度访谈12 人次及为期两周的实地踏勘,系统梳理了老年群体在日常使用公共空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改善意愿。
数据分析表明,老年人对基础设施的适老性改善需求尤为迫切。其中,87.4% 的受访者提出应增设遮阳避雨设施,尤其在通往社区活动中心及主要出入口的路径沿线;超过八成认为现有步行道路存在铺装破损、坡度不适等问题,影响通行便利性与安全性。访谈资料进一步揭示,除基本功能需求外,精神文化层面的空间支持同样重要。多位受访者反映,当前社区内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开设的文化活动场所,如书法绘画室、棋牌角等,导致部分兴趣群体难以开展常规性社交活动。与此同时,在实地观察中发现,部分无障碍通道被非机动车违规占用,致使轮椅使用者难以独立通行,反映出管理机制与空间设计之间
的协同缺失。
以上调研结果不仅印证了前文理论框架中关于环境支持性的相关论述,也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城市既有住区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空间供需错位、设施维护缺失与社会交往支持不足构成制约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的关键瓶颈。因此,后续改造需从空间可及性、功能复合性与人文关怀性三个维度展开系统优化。
四、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一)空间规划优化
在既有住区空间重构过程中,应以“步行优先、可达便捷”为基本原则,构建系统化的慢行网络。例如,在广州市天河区某老旧社区改造中,通过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通道,实现了从住宅单元至公共设施之间的连续无障碍路径。引入导视设计体系,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的标识牌,并结合地面铺装纹理变化,提升视觉引导效果。功能分区方面,应依据老年人日常行为模式进行精细化布局,如在日照充足区域设置园艺社交角,结合建筑阴影区布置静坐休憩带,从而提升空间使用舒适性与效率。此类策略不仅优化了动线组织,也增强了公共空间的功能适配性与环境体验感。
(二)设施配置完善
在广州市天河区某老旧社区的更新实践中,公共座椅的设计充分回应了老年人日常休憩行为特征。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发现,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视线开阔、邻近绿化且便于社交的位置停留。因此,座椅布局结合步行路径与功能节点进行嵌套式布置,采用弧形靠背设计以贴合人体坐姿脊柱曲线,材质则选用具备温润触感与防滑性能的木纹复合材料,有效提升使用舒适度与季节适应性。健身区域配置低冲击力的适老化器材,包括太极转盘、腿部拉伸器及背部按摩柱,兼顾功能性锻炼与放松需求。照明系统采用色温低于 3000K 的暖光LED 灯杆,布点间距控制在 12 至 15 米之间,确保夜间通行路径照度不低于 10勒克斯,降低跌倒风险,增强空间安全感。
(三)环境营造提升
在环境营造方面,应注重绿化景观的适老性设计,选择如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等观赏性强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品种,结合嗅觉与触觉体验打造多感官参与的景观节点。同步配置兼具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的遮阳避雨设施,例如仿木构架亭廊或装配式雨棚,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与舒适度。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可设置以粤剧为主题的老年活动广场,通过铺装纹样、雕塑小品等方式强化场所记忆与身份认同,激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意识。
结论
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空间规划、设施配置和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策略。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意见,结合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适老化改造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高密度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水平,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倪阳 , 蒋武扬 . 高密度环境下住区设计中的次级地面策略研究 [J]. 住区 ,2024,(04):55-60.
[2] 刘天宇 , 汪丽君 , 曹语芯 , 等 . 亚洲高密度城市住区更新案例研究及启示——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 [J]. 新建筑 ,2024,(03):32-37.
[3] 吴向阳 , 李拓 , 徐谣 , 等 . 高密度城市住区韧性空间研究导论 [J]. 住区 ,2021,(0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