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技巧的提升路径研究
吴英华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 116500
在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踏入音乐世界的关键开端,借助模仿与练习,学生逐步掌握音准与节奏,并于旋律和歌词里体会情感和审美。小学正是声音发展的敏感阶段,更是培育兴趣的关键阶段,歌唱教学的意义不只是技巧训练,还在于情感展现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实际课堂当中,不少学生出现气息短缺、音准不稳等问题,演唱缺少情感投入,教师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单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人教版音乐教材为歌唱教学提供系统的资源,如何把这些内容转化为高效的教学路径,使学生在歌唱中兼顾技巧与情感,成为当下值得聚焦的研究课题。
一、歌唱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实问题
以小学学生群体的视角去看,歌唱不只是一项艺术类活动,也是探索音乐天地的重要路径,学生在旋律与歌词融合的阶段中慢慢培养出音准与节奏感,增进听觉的敏锐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声音表达传递出的情绪,在无形中培养了审美水平与情感体验。
歌唱还具有促进身体和语言发展的价值,正确的呼吸与发声方式能促进呼吸系统的协调,而长期进行歌唱练习能促进语言节奏感的形成。学生在合唱与合作演唱中学会倾听与配合,促进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但实际教学期间,问题同样表现得较突出,有的学生音准偏差,唱到高音很容易跑调;个别学生节奏感偏弱,时常跟不上伴奏;不少学生唱歌时缺少情感方面的投入,把唱歌看作课堂任务。教师方面,部分课堂依旧采用“范唱 - 模唱”的教学模式,欠缺个性化的教学引导,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限制了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
二、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歌唱资源价值
人教版音乐教材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歌唱内容循序渐进,既有趣味性,又有训练价值。
低年级歌曲旋律简易,歌词灵动活泼,例如《小星星》,学生容易去模仿,也可在活泼轻快的旋律中体会唱歌的乐趣;中年级逐步引入旋律跨度大、节奏变化多的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演唱中需协调呼吸与音准,以此在演唱技巧上有所突破;高年级则添加更多民族风格与经典歌曲,好比《茉莉花》,演唱时不仅要依靠声音技巧,更看重情感表露与风格体验,引导学生于歌唱里领悟艺术的深度。
教材在细节的安排上也很用心,歌曲配有简谱以及节奏练习安排,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识谱以及节奏练习当中慢慢掌握基本功。部分歌曲附加了表演和律动的环节,学生可以在动作与情境中去体会音乐情绪,提高表现力以及舞台体验感。与此同时,教材在文化上兼顾了中外两方文化,既有中国民歌,也有外国经典之作,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范围。可以说,教材为教师开展歌唱教学提供了既丰富又系统的资源。
三、提升学生歌唱技巧的教学路径
歌唱技巧的提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方发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训练,也包括情感与审美的培育。
(一)注重基础训练
科学的呼吸与发声是歌唱的根本。教师可以通过吸气短促、呼气均匀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气息支撑,再结合张口度与发声位置的训练,让声音明亮集中。
(二)加强音准与节奏训练
在日常教学阶段,教师可布置简短的节奏模仿或视唱作业,帮助学生建立听觉敏感度。借助钢琴和伴奏,同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体悟音高,渐渐形成自我校正的能力。
(三)引导情感表达
歌唱不只是把音符唱准,更是情感的表达。教师可借助讲解背景故事、欣赏范唱等办法,引导学生把握歌曲意境,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首经典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想象,把对大自然的喜爱融入演唱里,让声音增添感染力。
(四)丰富课堂形式
小组合作采用演唱、对唱、轮唱等方式,可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效果,促使学生在合作当中学会倾听和配合。结合律动、故事诉说或图片展示,也会让歌曲内容的立体感增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五)重视过程性评价
教师评价不只要留意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还需留意他们在情感表露和舞台发挥方面的成长,恰当的给予激励与建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以及学习积极性。
这些教学策略相互支撑、层层递进,能够为小学音乐课堂构建出更为完整和富有实效的歌唱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不只是技巧的训练,更是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音乐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清晰的梯度,而教师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注重技巧与情感的结合,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音乐之美。未来的音乐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表达真情、体验美感、发展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在歌声中获得成长,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 项炜 .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5,(20):128-130.DOI:10.14161/j.cnki.qzdk.2025.20.050.
[2] 周妮娜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08):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