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播学视域下提升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育人实效的探析

作者

陈思燃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健康关系到自身成长成才和民族复兴战略。2018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各高校应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 ( 系 ) 二级心理辅导站”。二级心理工作站是由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场所,建设功能完备的二级心理工作站已成为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数字化时代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建设思路

当前社会已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时代,如何切实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是数字化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建设二级心理工作站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心理育人,而心理育人着重于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综合数字化时代背景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建设思路可从两条路径探索。一是保障安全稳定,针对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能够及时干预,有效预防;二是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发展需要,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

二、数字化时代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心理育人的传播困境

近年来,国内相当部分高校在快速打造二级心理工作站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张庆强等研究发现,很多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建设中面临目标定位不清晰、硬件配置有欠账、软件建设不系统、运行机制不畅通、考核评价有缺失的普遍性困境 [3]。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五种元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即“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理论框架。本文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探讨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在心理育人的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困境:第一,专业化建设不足导致的传播主体困境;第二,育人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导致的传播内容困境;第三,单向传播与交互传播割裂导致的传播媒介(渠道)困境。

(一)传播主体困境

二级心理工作站通常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承担心理专项工作的辅导员及部分学生干部组成。其官方身份理论上应为传播效力提供保障,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面临两重挑战。其一,二级学院工作站传播主体专业化不足,主要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往往承担多项职责,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营;其二,辅导员群体常受制于传统思政教育范式,习惯于采用行政管理话语体系,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对辅导员的固有印象,形成“传播者 -受传者”的对话壁垒,进而削弱心理育人的育人实效。

(二)传播内容困境

二级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深入有效的教育活动,其角色多局限于信息传递与中转,未能成为主动、富有创造力的育人传播主体。二级心理工作站的传播内容停留在知识宣传阶段,如“抑郁症识别”,未能建立长期有效的系统化育人内容;同时,心理工作站极少针对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深入剖析,致使心理育人内容与学生成长诉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三)传播媒介(渠道)困境

二级心理工作站的传播渠道较为简单,主要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其工作模式高度依赖于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指导和指示。一方面,工作站的线下传播渠道呈现单向传播的特征,开展工作时多采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模式,未能充分结合传播者的主导性和受传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虽已尝试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网络平台,但二级心理工作站尚未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渠道。

三、数字化时代高校提升二级心理工作站心理育人实效的优化路径

针对二级心理工作站“主体专业不足 - 内容供需错位 - 渠道传播割裂”的传播困境,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构建起“主体重塑 - 内容重构 - 渠道革新”的三维优化路径,为破解现实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主体重塑

1. 优化师资团队,提升教育质量。补充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的师资,并尽可能保证这些高水平专业人才来自相关专业,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精确的指导和支持;针对工作站现有的教师开展全覆盖的专业培训,着力提升其专

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2. 推动角色转换,创新话语体系。引导辅导员改变日常行政化的管理思维和话语习惯,引导辅导员从“问题管理者”的角色向“优势发现者”“成长赋能者”转变;鼓励辅导员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巧用积极导向的叙事技巧,运用学生易于接受、富有情感温度的语言,打破权威说教壁垒。

(二)内容重构

1. 构建包含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二级心理工作站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重心转向“优势培育”和“潜能激发”等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聚焦心理韧性培养、积极情绪体验、品格优势发展;围绕学生成长全周期关键议题(新生适应、人际交往、生涯规划、恋爱心理、毕业调适等)策划并实施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育人过程变为学生感兴趣、可参与、有收获的系列主题活动。

2. 深化需求调研,力求精准供给。心理工作站的工作成员需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实地调研。这种以受传者群体为出发点的方法,体现了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强调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动机和心理状态,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针对学生群体普遍性问题和代表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计活动,如按年级实施分层分类精准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核心发展任务与压力源(如大一适应规划、大二学业压力、大三竞赛挑战、大四就业创业),定制心理育人的内容供给。

(三)渠道革新

1. 深化线下渠道体验化。建立二级心理工作站专属实体空间,优化物理空间功能,设置谈心谈话、团体辅导、运动宣泄、阅读等专门功能区 [4],营造安全、温馨、专业的育人环境,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媒介传播的具身性特征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突出,二级心理工作站可推广具身传播的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2. 强化线上渠道互动化。组织心理工作站成员创设新媒体矩阵,工作站可主动开设并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实现育人信息精准触达和广泛覆盖;搭建互动服务平台,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倾诉、求助与支持渠道,增强线上平台的粘性和服务功能;另外工作站成员可渗透进网络社群,主动融入学生网络社群,与学生社群意见领袖合作,触达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沉默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 陈虹 .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7):110-113.DOI:10.16580/j.sxlljydk.2019.07.025.

[2] 张姿 , 周秀艳 , 肖建卫 , 等 .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路径探析[J]. 高教学刊 ,2022,8(33):65-68+72.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33.016.

[3] 张庆强 , 刘媛媛 . 高校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工作站建设困境及应对路径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01):25-28.

[4] 颜彦婷, 郭海棠.“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作用发挥策略与方法——以G 学院心晴工作室为例 [C]//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24:298-302.DOI:10.26914/c.cnkihy.2024.00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