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刘强
辽宁工贸学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122
引言:
社区体育是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活动的主要方式,优化社区体育创新模式,是提供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的主要做法。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服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体育指导不够专业、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改进。本文从中职体育技能角度切入,研究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的创新模式,凭借其专业的体育技能指导、丰富的体育资源等各种优势,为社区体育服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和选择,为增强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一、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的实践意义
(一)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将中职体育技能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可以有效地扩大社区体育活动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充实活动内容和方式。以中职体育教育资源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技术演示和规范化的教学练习,可以让周围居民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多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1]。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建构多层面的相互沟通体系。通过技能学习、运动竞赛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体育文化生态。这样的文化气氛,既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链接,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和谐有序、互助友爱的社区管理模式形成。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得到较好的强化和提高。通过将学习到的运动训练理论、健身指导方法向实际应用转变,学生不但可以将专业知识具体化,还可以在个性化运动方案设计、运动损伤预防指导等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其次,通过与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居民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交际技巧。活动策划、团队合作和场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也增强了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实践经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界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体育服务行业的现实需要,从而为实现与职业岗位的准确匹配,顺利完成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变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尤其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可以让他们的信心得到极大提升,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面的认识,从而让他们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的创新模式
(一)搭建多方协作平台
建立多元协作机制,对于促进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建立包括中职学校、社区管理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在内的多方力量的协作平台,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系统性推动。这个协作合作平台主要负责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整合优势资源,监督实施项目。在制定方案时,要根据中职办学特点和社区现实需要,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远期发展计划。在权利和义务划分上,应以体制文件为依据,对双方权利和义务进行细化;在资源整合上,要调动各方人力、物力和场地资源,达到最优分配;在项目监督方面,通过构建动态评价体系,保证合作顺利进行。中职学校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为合作项目配备专门的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参与实践活动,公开校园体育课程体系和训练方式等信息,为社区体育服务提供有效参考[2]。社区管理部门通过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结合其具体运动需要,做好体育场地设备使用和维护等工作。体育社会组织利用自身在运动方面的专长,为各运动项目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创新的活动计划,提高社区体育服务专业度。
(二)完善社区体育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要根据科学计划原理,深入社区展开系统调查,准确地掌握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需要,在深入剖析社区居民年龄结构、性别分布、身体机能状况和爱好喜好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分级的课程系统架构,以保证其发展的精确性和适用性。以实践和兴趣为中心,建立包括基本理论、运动技能教育、运动康复保健、体育文化传承四个主要部分的课程内容结构。基本理论课程侧重于运动生理学和营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授;运动技能教育注重规范的技术引导和技术提高;运动康复保健中设置运动损伤预防、康复训练等内容;体育文化传承以体育精神和体育历史为中心,进行人文渗透,达到理论和实践,技能和素养相结合培养的目的。在课程执行层次层面,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实行有差别的教育战略。对于老年人,以防治慢性病和维持身体功能为目的,开展低密度的健身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气功、柔力球等,课程设计把中医经络理论和运动康复原理与实际教学相融合,以动作示范、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为手段,使老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对于青少年,系统地开发篮球、足球和羽毛球等专项技术课程,以游戏化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其对体育的浓厚兴趣,采取分层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运动培训,同时开设运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和抗压力能力训练,以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
(三)将项目化实践与社区服务融合
建立项目驱动,实践为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通过特定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现实的活动情境,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技能,也可以适应当地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比如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文化节活动,要求中职院校学生建立专项小组,进行活动策划和组织。在准备时期,同学们需要根据社区居民年龄结构、爱好和场地情况,利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管理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如趣味运动会,球类比赛等;设计具有运动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的表演节目;布置活动场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策划、人员调度、多方协调等实际工作,提高项目策划、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育层次上,突破传统的教室教学限制,建立教学、实践、反馈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职业专业能力素养全方位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学生产出的项目结果将直接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体育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凝聚力。这样的深层次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为 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提供更多可能与选择。
结语
总之,将中职体育技能融入社区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进步的必要举措,这一工作模式在现在及未来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中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育人作用,要持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创新研究,紧密围绕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实际需求和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训练需求,加强多方沟通和协作,共同致力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活动,助推中职学生和社区居民都能够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持续的、长久的正向反馈。
参考文献:
[1] 李超 , 曹智锋 . 城市社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20):64-66.
[2] 李晓菡 . 主动健康视域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C]//2024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北京化工大学,2024.
[3] 马兰军 , 李国栋 . 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路径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7(3):275-279.
作者简介 : 本科 教师 中职体育技能与社会服务方向 沈北新区虎石台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