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自主作业设计策略
杨丽娟
重庆市丰都县仁沙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 408205
引言:
小学教育属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它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良好行为准则,诱发学习兴趣并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这就犹如打好建筑根基,为长远发展形成稳固根基。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旨在改善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双减”政策之下,教育实际操作要创建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为主体的新课程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趣味化教学手段,全面激发学生潜在力量,推动其创新思维全面生长。若按照这条路径推进教学,能明显改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逐步塑造优良的学习习惯,给学生终生发展赋予强大保证。
一、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自主作业设计要点
深度学习理论看重知识内化,自主建构能力的培育,这种观念同“双减”政策提倡的主要教育价值契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操作进程中,依照“双减”要求去规划个性化的作业,塑造以单元教学目的为主导的作业体系,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针对单元内容实施全面剖析,把重点知识和主要能力融入到具体任务情境当中。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环节里,凭借词汇累积来形成根基,唤起学生探寻文本深层含义的兴趣,体会文化内涵,做到从抽象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变。规划一些小型的文化实践活动,让综合素质得以优化,创建起具有挑战性的场景化任务情境,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改良文学创作能力。教师参与课堂活动时,可以重新安排故事情节,细致剖析诗歌艺术特色等方式来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以此培育学生的批判性与革新性思维品质。教师需做好引导工作,从诸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程。就写作训练而言,可采用逐步推进策略,牵涉整理写作技巧,制订训练计划,执行自我修改评判成果等内容,而且格外重视学生的反思意识,这样做有益于优化学科核心素养,亦能为学生发展给予支持。
二、丰富作业形式,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传统书面作业大多采用机械抄写与填空题型,这种单一的形式很难契合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且动手能力出众的心理特征。“双减”政策出台以后,要想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务必革新作业设计模式。要积极探寻多种作业形式,增添诸如实践探究类、口语表达类之类的新型作业项目,给学生创建更多元的学习平台,营造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这样做既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明显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水平。
以二年级下册《赠汪伦》作为教学案例,构建了集朗诵与表演为一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并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方式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完成基础字词讲解之后,教师布置“生活识字大挑战”任务,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并记录身边环境里常用的汉字(例如商铺招牌、商品标签或者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并利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句包含该字且富有创意的简短语句,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三、融入生活元素,提升作业教育价值
语文知识具备工具性与综合性特点,这给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给予了丰富资源。加入生活化要素可以提升作业趣味性,显示其实用价值。跨学科整合观念搭建起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促使作业模式由单一任务导向转变为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利用多种表达手段有益于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加强文化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其意义,优化认知结构并提升综合素质。
依据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可安排如下实践性作业:带领学生及家长去公园或者郊外展开实地考察,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外形,颜色以及种子的特性等关键信息。回到学校之后,让学生用水彩笔把看到的植物画下来,在画旁边写下植物的名字以及种子如何散播,模仿课文的结构来写有关种子散播机制的文字,要是对某种散播方法有所疑惑,就和老师一同查找资料加以研究。这样的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观察和描绘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体会到生活里的语文价值,长久开展这类实践活动有益于唤起学生自动探究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论
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呈现出发展趋向。依托深度学习理论,改良作业结构,更新表现形式,加入生活化情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改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双减”政策实行之后,作业设计理念变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靠,给教育质量改善给予了理论支撑和实际途径。未来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形成系统的作业设计体系,不断加强研究和操作,保证“双减”政策目标达成,在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中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核心素养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敏.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2025,11(16):52-54.
[2] 张莉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策略探析 [J]. 山西教育 ( 管理版 ),2025,(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