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锋
岳阳市金鹗公园管理中心 湖南岳阳 414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还能为市民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文化品位。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作为保障园林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持续发挥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园林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然而,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园林绿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得园林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实现。因此,深入分析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推动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概述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概念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指在园林绿地建成后,为了保持其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园林植物、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的一系列维护和管理活动。其工作内容广泛,包括植物的修剪整形、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绿地清洁卫生维护、园林设施的检查与修缮等 。这些工作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伴随园林植物生长和园林设施使用的全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系统地开展,以确保园林绿地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实现其设计初衷和预期功能。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生态效益层面: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精心的养护,植物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附粉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良好的养护管理有助于维持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社会效益层面:优质的园林绿化景观能够为市民提供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身心健康。此外,良好的园林环境还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层面: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可以延长园林植物和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后期重建和改造的成本。同时,良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促进城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常见问题
(一)养护技术层面
植物修剪与整形不合理:植物修剪与整形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调节植物生长、塑造优美景观形态。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养护人员缺乏对植物生长习性和修剪原理的深入了解,修剪操作随意性较大。例如,过度修剪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势衰弱,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修剪造型不规范,难以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破坏园林整体美感。此外,修剪时间选择不当,未在植物适宜的休眠期或生长关键期进行修剪,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施肥、浇水缺乏科学性:施肥和浇水是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基础养护措施,但目前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在施肥方面,部分养护人员未根据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施肥种类和用量,盲目施肥现象较为普遍。过量施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施肥不足则无法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致使植物生长缓慢、抗逆性下降。在浇水环节,缺乏对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和植物需水特性的综合考量,浇水时间和浇水量控制不当。例如,在高温干旱季节未及时补充水分,或在雨季排水不畅,都容易引发植物旱害或涝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生长。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防治方法单一:病虫害防治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由于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养护人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迹象,导致病虫害在园林植物间迅速蔓延扩散。同时,在防治手段上,过度依赖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较少。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容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还会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园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系层面
养护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明确:许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缺乏明确的养护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验收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界定模糊,导致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园林设施的损坏维修,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责任交叉,使得维修工作迟迟无法开展,影响园林设施的正常使用和景观效果。
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养护质量难以保障:监督考核是确保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多数养护管理单位的监督考核机制存在缺陷。一方面,监督考核内容不全面,往往只注重园林景观的表面效果,忽视了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肥力变化等内在指标;另一方面,考核方式不科学,缺乏量化标准和动态评估,考核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养护工作的实际质量。此外,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脱节,对养护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足,导致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养护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不足:在信息化时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然而,目前行业内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多数养护管理单位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记录和管理方式,缺乏对养护数据的系统性收集、整理和分析。无法及时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动态、养护资源消耗情况等关键信息,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和决策,降低了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三)人员与资源层面
养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养护人员具备植物学、园艺学、园林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养护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多数养护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养护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部分人员仅凭经验开展工作,难以适应现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影响了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养护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购置养护设备、购买养护材料、支付人工费用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养护设备老化、更新换代缓慢,无法满足现代化养护工作的需求。例如,一些老旧的修剪设备效率低下,难以完成复杂的修剪任务;落后的灌溉设备无法实现精准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
不同部门之间协作不畅,资源整合效率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园林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不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职责不清、协作困难的情况。例如,在园林绿地改造项目中,园林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缺乏前期沟通,可能导致改造方案与城市整体规划不协调;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园林部门与环保部门配合不紧密,影响防治效果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养护技术水平
推广科学的修剪整形技术,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制定方案:加强对养护人员修剪整形技术的培训,组织学习植物生长习性、修剪原理和造型设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阶段和园林景观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修剪整形方案。例如,对于观花植物,应在花后及时修剪残花,促进新枝萌发和花芽分化;对于行道树,要注重保持其树冠形态的整齐美观和行车安全。
建立精准施肥、灌溉体系,结合气候与土壤条件调整策略:引入先进的土壤检测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定期对园林土壤和植物进行检测分析,准确掌握土壤肥力状况和植物营养需求。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同时,推广应用智能灌溉系统,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墒情监测,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灌溉或灌溉不足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采用综合病虫害防治方法,融合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手段: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预报。在防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例如,通过释放天敌昆虫、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控制病虫害;利用灯光诱捕、色板诱杀等物理手段减少害虫数量。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和控制用药剂量,降低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责任与工作标准:结合行业规范和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完善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涵盖养护标准、操作规程、质量验收规范等内容。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各项养护工作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保障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构建全面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养护质量并奖惩分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将植物生长状况、景观效果、设施维护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养护工作进行动态评估。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挂钩,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达标、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进行处罚,充分调动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信息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构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植物生长环境数据、养护设备运行数据等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 GIS 技术对园林绿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养护资源的精准调配和可视化监控,提高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三)优化人员与资源配置
加强养护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建立完善的养护人员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培训内容涵盖植物养护技术、病虫害防治、园林机械操作等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鼓励养护人员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养护管理队伍。
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养护设备,引入先进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养护设备,如智能化修剪机械、精准灌溉设备等,提高养护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强化部门间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养护管理合力:建立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养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
四、结语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养护技术、管理体系、人员与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通过本文对这些常见问题的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养护技术水平、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人员与资源配置等对策,旨在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行业从业者应积极顺应发展趋势,持续探索创新养护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为打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玉香 .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居舍 , 2023, (09): 125-127.
[2] 田润兰 .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J]. 新农业 , 2022, (14): 52-53.
[3] 刘新萍 . 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J]. 南方农业 , 2022, 16 (08): 43-45.
[4] 李常英, 丁美丽, 窦京海, 王超. 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 2022, 28 (03): 100-102.
[5] 李春红 .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J]. 现代园艺 , 2020, 43 (17): 223-224.
作者简介:王锋,汉族,湖南平江,本科,主要从事园林绿化方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