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蒋学芬
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幼儿园 213100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游戏化教学理念已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导向,而户外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土资源作为地方自然与文化的独特载体,蕴含着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教育价值。将本土资源有机引入幼儿户外游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游戏材料单一、教育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还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深度感知本土文化,全面培养其观察力、创造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践探索,致力于总结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
本土资源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感官体验。例如,自然材料中泥土的湿润触感、石块的粗糙质地、树叶的缤纷形态与清新气味,能全方位刺激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民间游戏中的跑跳、投掷等大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大肌肉群力量与肢体协调性;而诸如草编、泥工等手工制作类游戏,则能有效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进而促进大脑发育。
(二)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
本土资源是地方文化鲜活的载体。通过户外游戏,幼儿能自然接触到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乡土习俗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例如,在“传统庙会”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通过亲手制作花灯、参与猜灯谜、玩民间游戏等活动,沉浸式感受家乡节庆文化;通过学习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技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小使者。
(三)优化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
本土资源具有易获取、低成本的显著特点。幼儿园可充分挖掘并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如田野、山林、溪流等,同时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民俗馆、手工艺作坊等,结合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轮胎、纸箱、布料等进行二次创作与改造,从而极大地丰富游戏材料,减少对高价成品教具的依赖,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本土资源的筛选与开发原则
1. 安全性原则:资源选择过程中,始终将幼儿安全放在首位,优先选用无毒、无尖锐边角的材料,如光滑的鹅卵石、柔软的稻草等;对收集的废旧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幼儿使用安全。
2. 教育性原则:所选资源需具备认知提升、情感培养、技能训练等多元教育功能。例如,通过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纹理的树叶开展分类游戏,有效提升幼儿的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竹筒制作简易乐器,在敲击、吹奏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音乐感知力。
3. 趣味性原则:紧密结合幼儿的兴趣与认知特点设计游戏内容,如将本土神话故事改编为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戏,或利用自然材料搭建充满奇幻色彩的“迷你村落”,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参与热情。
4.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点选择资源,充分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实践路径与活动设计
1. 自然类资源的游戏化应用
户外探索游戏:组织幼儿走进田野、山林,开展充满趣味的“自然寻宝”活动,引导幼儿寻找不同形状的石头、种子、昆虫等,并鼓励其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利用树枝、藤蔓、树叶等搭建充满创意的“秘密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科学探究游戏:在幼儿园的沙水区,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利用泥土制作“小池塘”,种植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文化类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游戏复兴:将“跳皮筋”“滚铁环”“打陀螺”“丢手绢”等经典传统游戏引入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并结合现代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对游戏规则进行适当改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民俗文化体验:在传统节庆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做年糕”“包粽子”“扎染布艺”“制作月饼”等特色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社区资源的协同整合
积极与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幼儿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幼儿参观农具博物馆、手工作坊等,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本土文化;邀请本土工匠、非遗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开展讲座与实践教学;利用社区广场开展“亲子民俗运动会”等活动,促进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三、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实践案例:“家乡的竹林”主题户外游戏
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竹资源丰富,教师团队围绕“竹林”主题精心设计了系列户外游戏:
1. 自然探索:教师带领幼儿走进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环境、形态结构,指导幼儿采集竹叶、竹枝、竹节等材料,制作植物标本与拓印画;
2. 体能游戏:利用竹竿搭建平衡木、钻爬网、跨栏等设施,组织幼儿开展“小小竹匠大闯关”活动,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与勇气;
3. 文化传承:邀请当地竹编艺人走进幼儿园,指导幼儿学习编织竹篮、竹蜻蜓等手工艺品,同时为幼儿讲述竹子在本地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如制作家具、餐具、建筑材料等,让幼儿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二)实施成效
1. 幼儿发展层面:实践数据显示, 90% 的幼儿能够准确描述竹子的特征,在团队合作游戏中的参与度较活动前提升了 40% ,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测评达标率提高了 25% ;
2. 文化认知层面: 85% 的幼儿能够说出 3 种以上竹制品及其用途,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显著增强;
3. 教育创新层面:教师团队通过实践探索,成功开发出12 个基于本土资源的特色游戏案例,并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包,在区域内获得家长与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好评。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本土化、生活化的重要且有效路径。通过遵循科学原则筛选资源、创新游戏设计以及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不仅能为幼儿创造丰富多元、富有特色的游戏体验,还能有力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持续优化实践策略,使本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