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路径分析

作者

张丽娟

重庆市巫溪县白马小学校 重庆巫溪 405800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以及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小学学校来说,应提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借助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形式加强针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树立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更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关注开展针对学生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更强化了针对学生的素养教学,也使得德育活动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可有效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在具体的表现上,德育活动转变传统学校仅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开展教学的局限性,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并且德育活动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以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校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作为德育活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从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上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具体的表现上,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活动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例如爱国、团结、友善以及勤劳等。

二、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现状

(一)德育活动形式单一

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从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部分学校由于仍旧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利用德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首先即是德育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学校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也应利用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才能降低学生对于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理解难度。但部分学校仅以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为主,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部分学校仅由教师讲述历史故事以及英雄事迹,学生缺乏亲身感受以及体验,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所设计的德育活动缺乏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片面性

德育活动的设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均涉及到较多的专业内容,对于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从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来看,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能力片面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部分学校在针对教师开展培训中缺乏德育活动设计内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对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例如在讲解民族文化差异时,部分教师存在出现误解或片面的解读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也导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并且部分教师也缺乏自我提升意识,没有认知到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理念上存在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用质量的提高。

三、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路径

(一)创新德育活动形式

1. 信息技术形式

为更好地发挥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需做好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共同体意识真正得以形成。

2. 学科活动形式

学科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与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可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在学校利用德育活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还可运用学科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学科德育活动的设计上,学校需引导各个学科的教师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以及民族团结元素,以此作为设计学科德育活动的素材。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以及民族团结元素均较多,例如《草原》以及《出塞》等,均可作为设计德育活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以《草原》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需为学生讲述字词知识,更应组织学生深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蒙古族民族文化内容。可组织学生观看蒙古族的纪录片,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更感受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深化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民族团结等的内容较多,教师也可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小学德育活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可直接影响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应用成果。针对部分教师缺乏综合教学能力的情况,需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改进。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需重新制定针对教师的培训体系,将德育活动组织策划、学科专业教学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均纳入到针对教师的培训范围内,帮助教师更好地找出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切入点。

(三)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针对部分学校在应用德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存在的缺乏保障体系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完善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实施中,学校应完善成果评价体系,调整对于学生的评价指标,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价值观形成情况以及民族团结意识形成情况等均纳入到针对学生的评价范围内,借助学生的评价结果明确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实施情况,以此作为后续调整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在评价方法上,需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成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结语:

应用小学德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育人质量,更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部分小学在利用德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做好德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并完善保障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建萍 . 中小学德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载体与实践途径 [J]. 文渊(中学版),2024(1):358-360.

[2] 王丽杰 . 小学德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和路径 [J].文渊(小学版),2024(6):356-358.

[3] 哈明星 . 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J]. 文渊(小学版),2024(10):7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