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初中体育武术文化教育
王亚春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国粹,可以强健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开发校本武术课程、组织武术社团、利用大课间开展武术操等教学措施,积极在校园内部推广武术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武术文化品牌。教师应当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宽传统武术训练活动内容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购置专项的武术训练设备,提高学生的训练学习体验,形成兼具增强体质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多元教育格局。
一、讲解武术历史渊源,培养学生文化认同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悠久传承中的历史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表现魅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强烈文化认同感。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武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意识。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华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到明清时期逐步形成成熟的武术体系,涌现出大量拳种派别,逐步构建起自身的武术理论框架体系。教师应当积极引入明清时期的武术相关内容,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梳理中华传统武术传承脉络。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究众多门派拳种的具体特点,如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少林拳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朝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历史,以及他编撰的《纪效新书》中关于武艺训练的详细记载,让学生了解明代时期所出现的众多武术流派,了解武术所起到的强身健体作用,认识武术在保卫国家安全时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认识习武强身、保家卫国的传统美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持续参与武术锻炼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保卫国家的壮志情怀。
二、组织传统武术学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身体骨骼发育特点,结合学生展现出的运动素养,选择节奏明快与动作简单的传统武术,如长拳、太极拳等。然后教师积极简化长拳的套路动作幅度,将传统武术动作进行科学化改造,保留弓步冲拳、上步穿掌等核心招式,带领学生学习长拳的基本手法与步型,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拳动作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然后教师还应当制定并实施长拳学练规划,设计递进式的素质靶向训练活动,利用马步桩练习,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开展敏捷梯训练,提高学生在武术练习中的身体协调性;组织反应接球练习,训练学生在运动中的动态视觉。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组织小组间的组合动作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长拳二段拆招展示,帮助学生掌握长拳的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技术。学生经过系统性的长拳训练活动逐步掌握正踢腿、腾空飞腿等基本技巧,形成良好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不仅让学生逐步形成充沛的体能素质,还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武术动作背后的基本原理与历史文化内涵。
三、加强武术文化熏陶,塑造学生心理品质
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时,不仅需要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勇敢无畏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近点组合动作的反复磨练,帮助学生克服动作不标准、体力不足等学习困难,培养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运动意志。同时教师还需要开展分组合练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武术学习成果展示,利用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自身的学习进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加强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抱拳礼操作方式,每日课前进行礼仪强化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在面对对手时的谦逊品质。
总而言之,体教融合的教学视域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成长特点,积极融入中华传统的武术文化知识,设计多样化的武术学练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体质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梳理中华武术发展脉络,加强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然后教师需要打造科学的武术训练体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原理和武术技巧。不仅让传统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齐大路 , 朱宏 , 鄢行辉 ." 教 - 练 - 赛 " 融合 :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4,9(1):90-94.
[2] 焦自传 . 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学武术教学优化的策略 [J]. 中华武术 ,2024(1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