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态文明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作者

周国信

云南省南华县龙川小学  675200

引言

伴随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深远意义。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将生态文明理念播种于孩子心中的理想土壤。然而,如何避免枯燥说教,以孩子们喜闻乐见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开展教育,是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将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指向明确、形式新颖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观察其对小学生认知、态度及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主题活动设计的核心路径

主题活动设计需要牢牢把握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和他们日常接触的环境。核心在于将生态文明这样的大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能参与进去的具体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路径来实现:

(一)情境浸润,营造生态教育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环保知识,效果往往不理想。小学生更容易被直观的环境和真实的故事所打动。因此,教师需要着力于在日常教学中营造一种关注生态、贴近自然的氛围。这可以从教室环境入手,例如摆放几盆容易养护的绿色植物,张贴由学生绘制的环保主题图画或简洁的环保提示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壮丽的自然风光图片或短片,同时也呈现一些环境受到破坏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取本地发生的、学生可能听说或看到过的环境事件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比如讨论学校附近某条小河水质的变化,或者分享所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后的成效与遇到的困难。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比遥远抽象的案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通过这种持续的、融入日常的环境熏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并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态问题,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打下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实践体验,深化认知与责任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亲身参与和实践是理解抽象概念、形成深刻认识的最有效途径。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倡导,必须设计出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具体活动。例如,可以组织校园生态侦探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细心观察,寻找是否存在水龙头滴水、白天教室开灯、乱丢垃圾等浪费或不环保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共同商讨可行的改进建议。

教师还可开设“变废为宝”手工活动,鼓励学生收集家中干净的废旧物品如纸盒、塑料瓶、旧报纸等,在课堂上发挥创意,动手制作成实用的笔筒、装饰品或小玩具。这个过程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垃圾经过创意可以变成资源,深刻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或者设计“家庭环保小账本”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内家庭用水、用电的大致情况,或者产生的垃圾量,然后在班级里进行简单的分享交流,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小窍门。这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上“要保护环境”、“要节约资源”的道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具体行动。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的行为选择对环境产生的实际影响,从而在内心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这种由体验得来的责任感远比被动接受说教更为牢固。

(三)协同共育,延伸教育影响力

现实中常常出现学生在校能做到环保要求,回到家或周末就放松甚至遗忘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 5+2=0′′ 问题。因此,主题活动设计必须主动打破课堂的界限,积极寻求家庭、社区的合作与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在活动安排上,可以设计需要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任务,比如倡议某个周末为“家庭绿色出行日”,鼓励全家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者引导学生与家人共同讨论制定一份简单的“家庭节水节电公约”,明确一些日常可行的节约措施并互相提醒遵守。

同时,可以邀请热心环保的家长或社区环保工作者走进课堂,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实践环保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为学生提供身边的榜样。如果条件允许,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环保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园周边或社区公园进行简单的垃圾清理、认养小树苗等。通过这些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从学校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扩展到社区空间。学校倡导的理念在家庭中得到呼应,在社区里看到实践,学生感受到环保是大家共同参与的事情,有助于将在学校初步形成的环保认知和良好习惯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稳定的、持续的行为模式,有效巩固教育成果,避免校内校外脱节。

二、主题活动实施的积极效果

上述主题活动的系统实施,在实践中显现出多维度育人成效:

认知提升与态度内化:生动的情境与真实的体验显著提升了学生对生态知识(如资源稀缺性、污染危害、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深度。更关键的是,活动激发了其内在认同感,环保不再是被要求的外在任务,而逐渐内化为这是我的责任的自觉意识。课堂讨论中主动关注环境问题的声音明显增多。

行为习惯的初步养成:活动最直观的成效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的积极转变上。节约水电、爱惜粮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环保行为,从课堂要求逐渐成为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环保小卫士的身影活跃起来。这种源于实践的行为塑造,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持久力。

辐射带动与生态文化萌芽:主题活动的影响力往往超出个体,形成良好氛围。学生的热情感染了家庭,带动家长参与环保实践;班级或学校开展的环保倡议、成果展示活动(如环保手工作品展、节约标兵评选),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关注生态、践行环保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萌芽对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润物无声的长效作用。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精心设计与实施生态文明主题活动,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强化实践深化体验、推动协同巩固习惯,能有效引导小学生从知道走向认同,最终落实于行动。

参考文献:

[1] 杜雨书 .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6):30-32.

[2]周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借助多媒体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23(24):112-116.

[3] 张梦园 .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研究 [D].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