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走进“家乡文化生活”,品味高中语文内涵

作者

杨正红

都匀市民族中学 5580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语文学习应“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家乡文化是每个人文化认知的根基,它包含了地域特色的语言、习俗、历史及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家乡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和遗忘的危机。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理解并传承家乡文化不仅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能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贵州黔南以其独特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等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活教材”。在“家乡文化生活”的大单元教学中,融入家乡文化的内容,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将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家乡文化生活,品味高中语文的内涵。

一、家乡文化的语文教育意义

1. 家乡文化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家乡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价值,语文教育是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关键途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都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例如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祝福》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家乡文化。又如,在阅读学校的校本课程时,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讨论,从水话和苗语的展示沟通中,学习到丰富的民族语言,从细节中寻到家乡的文化信息。通过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得以提升,家乡的民族语言和民族特色得以传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本地的文学作品出发,结合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家乡文化的深刻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培养出深厚的文化情感。

2. 家乡文化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

家乡文化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在黔南地区,尤以家乡都匀为例,通过讲解家乡的布依族苗族的历史故事和民族传说,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语文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到家乡的独特文化风貌。例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一起讨论家乡“百子桥”的由来,“石板街”的历史发展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语文课堂的实践调查,把“家乡文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是通过学生眼观、耳闻、手触,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将这些文化故事融入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3. 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培养

家乡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认同,更需要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可以让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例如,学生在探讨家乡传统节日“四月八”时,教师不仅可以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还提前准备好食材,把家乡的“糯米”搬到课桌上,共同感受“花糯米饭”的制作过程,更能让他们感受了黑糯米饭的“黑”来源于“枫叶”的汁水,黄糯米饭的“黄”来源于“黄芒花”的植物等,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元素进行文化创新,传统和现代碰撞,他们用各种颜色的糯米制作出了“天下一家亲”的字样,精心摆出了“爱国的图案”等,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对家乡文化的喜爱,还能加深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热爱于传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文化采风活动

家乡文化的教学设计应当围绕真实的文化体验展开。通过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文化现象,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兴趣。教师可提前给学生发放《家乡文化调查表》,进行家乡文化采风实际走访,收集家乡特有的故事、人物、老物件等,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例如,学生对剑江河上偏偏起舞的“独竹漂”进行采访,对家门口的古老石桥进行实录,参与文峰园中“吹芦笙”活动等,他们时而是化身“小记者”,时而又是活动上闪闪发光主角;有的采访村中的老一辈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些记录以图片与小视频等等形式交给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又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细节,还能通过展示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走进村寨了解真实的家乡文化

结合贵州黔南家乡的特殊性,我们将课堂教学与村寨活动中心实际结合,进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是提升学生文化认知的一项重要方式。通过实地走访,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文化的原生态,还能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家乡的文化现状。例如,作为阳和水族乡的学生,通过他们的“端”节,可以参观当地民族文化展览馆,参与本地节庆活动,进行“走亲”仪式场面的采访等,进一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家乡文化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生不仅是家乡文化的学习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参与者、传承者,是接力棒的主力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家乡文化相关的实际项目,如“文化寻根”项目式学习、“文化传承人”访谈录、做“传统与未来”守护者等,分组选择黔南某一文化主题(如一个节日、一项非遗、一个民族村寨),进行文献查阅、访谈长者、或是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寨老等,记录他们的技艺、故事和人生感悟,整理成口述史文本,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价值;亦或是探讨“中国天眼”落户平塘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思考高科技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化建设中。

结论

通过将家乡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家乡文化是学生文化认知的重要来源,语文教育通过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进行家乡文化现状调查以及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家乡的传统与创新。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刻内涵,既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家乡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家乡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融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 2019, (5):42-44.

[2] 王鹏飞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创新性结合》. 教育探索 , 2018, (7):28-31.

[3] 李梅 .《家乡文化生活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 , 2020, (3):58-61.

[4] 周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家乡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育与实践 , 2021, (6):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