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做中学”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应用
雷程娇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对于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 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数学概念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抽象的理论讲授 ,而随着“做中学”模式的提出 , 教学模式也从抽象理论向更加直观和交互的形式转变。文章从“做中学”的模式理论出发 , 对“做中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展开讨论 , 从而分析“做中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营造真实有趣味性的状况是诱发学生动手实践意愿的关键。把数学概念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领悟数学概念[1]。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去感受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又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动性和探究性,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了一个盒子,里面放了很多糖果,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这只小猫分糖果吧,它一共有 20 块糖果,不过这只小猫却只是想吃掉一些,同学们能不能帮它算算还剩多少呢?”这样的情境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教师就利用这些真实的糖果也就是小圆片来代替这些糖果,在黑板上画出了 20 块糖果的样子。然后模拟小猫从里面拿走一些的过程,让学生们实际的动手去“分糖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的感受得到减法的意义,还可以体会到退位减法在计算中是怎么应用的,学生们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这些糖果数量的变化,慢慢就能明白退位减法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能更快的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体验“做”的过程
“做中学”模式着重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体验当中领悟数学概念,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不但可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而且能通过反复操作不断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利用具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切实可见,容易把握,这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先分给每个学生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都有一个数,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带着学生依次排好从1 到100 的数字,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是如何排列的。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手动感受数字的顺序以及十位跟个位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时候,教师又设置了一个数字的对子活动,是将十位和个位的数字分开,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找到数字的对子。通过教师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中的数字是这么简单和形象的,这样就可以更加具体
化,让学生理解100 以内的数字。
三、合作交流,深化“做”的理解
“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被采用,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之下,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当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并思考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便得以加深。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把自己所做的事告知给其他同伴,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人智慧的火花碰撞出的方法,在学习上就更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认知程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6 的表内乘法”时,教师安排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加深大家对乘法概念的认识。在课堂里,教师把跟乘法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乘法表、小卡片还有算盘等都发给了每组同学,先让学生们在小组里面议论一下像1 乘以2,3 乘以4 这些乘法算式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轮流上去把那些乘法算式的解决办法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就会通过实际拨弄算盘啊、点数物品这类方式,在小卡片上面的数字做模拟操作来体现乘法算式怎么计算。小组交流的时候,学生们把学生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还互相改正那些不对头的算账方法,这样互相帮忙的交流模式,能够使学生越来越理解乘法的概念,。经过交流讨论之后,“1\~6 的表内乘法”这概念在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扎下了根,也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乘法知识,做到用实际行动学好数学这个目标。
结论:
“做中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数学概念,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今后的课堂中应该继续加强做中学的模式,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答苗苗 ." 做中学 " 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9):110-112.
[2] 陈心忆 . 做中学 : 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探索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4(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