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新翼:技术赋能宣传思想工作的三重路径与人文向度

作者

卢晓辉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一、媒介迭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语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53 次报告(2024),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92 亿,互联网普及率 77.5%[1], 。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印证克诺尔·塞蒂纳(Knorr Cetina, 2009)所述“媒介化社会”特征——数字逻辑重构人与历史的认知关系[2]。

湖南红网在 2023 年创新推出《八音“元”境·国宝民乐》音乐会作为典型实践,通过元宇宙技术让湖南省博物院馆藏文物“元境八宝乐队”重获新生。其首日5000 万流量的传播效应印证了技术赋能的三重价值:激活文化遗产、创新表达语态、重建青年认同。近年来,此类实践在全国范围内亦不断出新,并催生了各具特点的创新路径。

二、空间重构:混合场域中的文化记忆活化

(一)物理边界的消解与重塑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工程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将 186 万件 / 套文物转化为云端数字资产,其推出的“数字故宫”VR 项目,自 2023 年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已突破 4200 万人次,其中海外访问占比达到 37%[3] 。数字技术正在创造承载集体记忆的“永不闭馆”的“第三空间”。

(二)文化仪式的数字转译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创造性地融合 XR 技术与节庆仪式。《端午奇妙游》中,水下舞蹈《祈》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实现“洛神”衣袂的飘逸形态,构建“文化符号—技术美学—当代审美”的转译通道。《祈》播出后 24 小时,微博视频播放量达 3000 万,抖音总播放量 1 亿,点赞量超 500 万,全网平台播放量超过 7 亿次,证明技术赋能使传统仪式获得跨代际传播力。

(三)在地记忆的活态传承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2016 年上线)开放 30 个洞窟高清影像。截至 2024 年 9 月,累计访问量增至 2300 万人次,国际用户覆盖 78 个国家。2023 年,其与腾讯联合打造的 “数字藏经洞”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 “2023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被评价为 “卓有成效的跨界模式创新”[4]。这种“技术多维 + 文化下沉”策略,使《淮南子》所述“形神俱妙”的文化本真性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

三、叙事革新:技术逻辑下的内容生产变革

(一)人机协同的叙事主体

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在神舟十七号报道中,通过物理引擎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动作(误差率 ⩽0.3mm )。其多模态交互能力实现自然流畅的多语言切换,覆盖多国受众,成为国际传播新载体。这类“算法化身”突破传统传播者局限,构建哈贝马斯所言的“主体间性对话”。

(二)文物活化的符号叙事

湖北省博物馆“5G 智慧博物馆”项目(2022 年实施)曾侯乙编钟数字复原体实现观众实时演奏交互。该项目使青少年参观停留时间相对传统展览大幅提升。这种“文物活化—用户参与—意义再生”的闭环,使青铜器从博物馆陈列品转变为文化共创媒介,实践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当代诠释。

(三)区块链赋能的叙事增值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话剧《抗战中的文艺》数字藏品(2022 年),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演出片段并带动线下票房增长。故宫博物院推出《石渠宝笈》数字藏品[5]。这种区块链技术加持的叙事创新,使文化传播形成可持续的增值回路。

四、主体重塑:技术赋能的参与式传播

(一)从受众到产消者

湖南红网的 《百姓呼声》《问政湖南》 栏目,通过网络技术搭建起民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关键桥梁,实现了“政策解读—群众反馈—部门响应”闭环,也成为湖南省各级领导干部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主平台、主阵地。2024 年,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通过红网解决或回应群众诉求196310 次,留言办结率 95.8% ;平均每个工作日回应 782 次。技术平台赋能使群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使网络媒体的受众同时成为内容的产消者。

(二)代际对话的情感联结

河南卫视将弹幕互动深度植入文化场景。《重阳奇妙游》中“登高祈福”环节的实时弹幕,使中老年观众的诗词留言与青年群体的网络热词形成屏幕共

生。这种“键盘—语音”的双向转译,构建了代际文化传承的情感通道。

(三)特殊群体的传播赋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5 年春晚推出视障版(口述影像)与听障版(手语翻译),覆盖 2300 万残障人群 [6],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助力残障人群共享美好精神文化生活。

五、路径反思:技术赋能的人文维度建构

(一)警惕技术理性僭越

当 AI 批量生成传统文化内容,需防范马尔库塞警示的“单向度化”风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平台建立“AI 初筛 + 学者复核”机制 [7], 其专家库包含多位文史学者专家,保持人工审核驳回权,在丰富表达时代性与多元性的同时,也守护文化阐释的严谨性。

(二)弥合数字接入断层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适老化”服务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课题。在广电领域,安徽老年广播自 2023 年开播以来,精准锁定“银发”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挂牌成立 200 多家“相伴社区服务中心”;我国第一家老年专业媒体湖南爱晚频道创新开展“快乐社区 365”产业项目,深耕社区场景,沉淀人群已经达到了500 多万。以“内容 + 技术适老 + 服务下沉”模式消除数字鸿沟。

(三)坚守文化本真内核

故宫博物院 “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2017 年启动,2022 年升级)作为国家级数字文化示范项目,经故宫博物院专家团队甄选馆藏文物,采用混合现实(MR)技术还原养心殿历史场景,在确保历史精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参与的互动性与价值导向性,实现“让不可移动的遗产可感,让抽象的精神可见”。

余论:走向人技共生的中国范式​

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赋能,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命题。区别于工具理性主导的西方路径,我们更为提倡人本导向的技术伦理,当技术创新以人文精神为舵,以文化基因作锚,方能实现《考工记》倡导的“材美工巧”,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赋能中把握好三重平衡:

1. 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核的统一

2. 传播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契合

3. 全球视野与中国气派的融合

唯其如此,方能在数字文明浪潮中构建兼具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传播效度的中国特色宣传思想工作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 2024.

[2] Knorr Cetina K. Epistemic Cultures[M]. Cambridge: Harvard UP, 2009.

[3] 故宫博物院 . 2023 年数字故宫发展报告 [R]. 北京 , 2024.

[4] UNESCO. Winners of 2023 UNESCO Heritage Education Awards[EB]. 2023-11-15.

[5] 故宫博物院官网 .《石渠宝笈》数字藏品 [EB]. 2021.

[6] 国家广电总局 . 《关于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服务的指导意见》(广电发〔2025〕1 号)[Z]. 2025-01-18

[7] 央视新闻 . 央博平台文化审核机制上线 [EB].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