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李珊
湘乡市财政局 湖南湘乡 411400
一、“过紧日子” 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一)政策要求与导向
“过紧日子” 政策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成本管控与精准预算。一方面,需严控 “三公” 经费等非必要支出,规范费用标准,杜绝浪费;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聚焦核心职能,精准配置资金,避免低效分散。同时鼓励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现有管理模式特点
政策实施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呈现三大特征:编制上采用 “基数 + 增长” 模式,脱离实际需求;执行中审批制度弹性大,调整频繁,刚性不足;监督依赖事后审计,缺乏全流程动态监控,绩效评价指标粗放,结果应用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有效激励。
二、“过紧日子” 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环节
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对业务需求与资金规划分析浮于表面,多依赖历史数据 “经验主义” 申报,忽视政策、市场及业务动态变化。粗放式编制导致预算与实际脱节,资金供需失衡,如项目预算因可行性论证缺失、成本周期预估偏差,常引发超支或进度停滞。
成本意识淡薄:单位普遍缺乏成本效益思维,未深挖 “过紧日子” 下的降本空间。预算申报重 “争取资金” 轻 “效益评估”,资产购置、业务开展存在盲目采购、重复建设问题,隐性成本(人力、管理等)亦未纳入核算,加剧财政资金浪费。
(二)预算执行环节
执行刚性不足:预算执行存在随意调整、资金挪用等问题。部分单位因前期业务规划偏差频繁申请调整,或擅自挪用专项资金填补日常开支,削弱预算权威性。同时,监督与问责机制缺失,进一步降低了执行刚性。
缺乏动态监控机制:多数单位未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难以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与使用进度。信息滞后导致资金调配失当,易引发沉淀或低效问题。如跨年度项目常因监控缺位,出现资金拨付与项目需求脱节的情况。
(三)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现有指标体系存在三方面缺陷:一是重财务轻非财务,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反映公共服务本质的指标覆盖不足;二是普适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不同职能单位使用同质化指标,导致评价结果丧失客观性;三是量化标准模糊,主观裁量空间过大,削弱评价公信力。
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绩效评价尚未形成闭环管理:预算安排中,资金分配仍依赖历史基数,评价结果未实质参与资源优化;考核激励层面,缺乏奖惩机制,难以激发单位和人员提升预算管理效能的动力,导致评价沦为形式化流程。
三、“过紧日子” 背景下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
(一)强化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
推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摒弃 " 基数 + 增长 " 模式,以零为起点全面评估业务需求。单位需组建专业编制小组,通过深度调研掌握部门实际需求,对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与成本效益评估,按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分级排序,优先保障重点民生项目,避免资金平均分配。同时强化编制过程审核监督,确保预算真实准确。
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将成本效益分析嵌入预算编制全流程,量化评估业务活动的直接 / 间接成本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高成本低效益项目动态调整,对战略价值突出的项目加大投入,以最小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二)加强预算执行刚性与动态监控
严格预算调整审批流程:建立完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明确特殊情形下(如不可抗力、政策重大变动等)方可调整。申请时需附详细方案及证明材料,财政与主管部门严格审核必要性与合理性,违规调整将依法追责,强化预算刚性。
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依托信息技术搭建动态监控平台,实现预算资金全流程实时追踪。系统集成资金流向监测、执行进度分析及异常预警功能,通过对接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系统获取数据。一旦发现支出异常,系统自动预警并触发核查机制,同步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管理决策。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与结果应用机制
构建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特点和业务类型,构建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需求,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对于财务指标,要细化预算执行率、资金节约率等量化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要通过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指标的可衡量性。同时,要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政策变化、业务发展和评价实践,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资金使用效益和单位绩效水平。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单位考核、责任追究等环节的紧密衔接机制。在预算安排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调整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 结果优秀的单位和项目,在预算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单位和项目,要削减或取消预算安排。在单位考核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体系,与单位的评优评先、领导班子考核等挂钩。对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绩效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督促整改。通过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四、结语
“过紧日子” 背景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路径。然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还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过紧日子”政策的持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不同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的差异性研究不够深入等。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和问题,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贺韵明 .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J].中国农业会计 , 2025, 35 (06): 36-38.
[2] 秦娜. “过紧日子”常态化下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效益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24, (10): 152-154.
[3] 赵雪 . 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研究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4, (20): 65-67.
[4] 顾靓萍 . “过紧日子”要求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J]. 会计师 , 2024, (10): 110-113.
[5] 杨甜 . 浅议“过紧日子”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J]. 中国农业会计 , 2022, (12): 71-72.
作者简介:李珊(1990.11)女,汉族本科,会计师,从事财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