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中红色传承爱国主义的有效策略

作者

周珊 凡红忠

1.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430000 2.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430000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途径。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文件要求,艺术课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强调艺术课程应当聚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还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其中,红色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能帮助小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更能在艺术审美体验中塑造其健全人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本文将以《我怎样长大》为例,探索怎样优化课程设计,让红色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焕发活力,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师开展红色传承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案例选择

《我怎样长大》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上册《足迹》单元中的一课,歌曲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练,经过学唱这首歌,学生能了解到歌曲借“小树”表达不怕困难、幸福成长的情感,懂得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学生还要认识3/4 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借由合唱训练培养听觉及音乐思维能力,感受和声之美,并增强合作精神。

三、案例实施

策略一:融合历史文化,多场景激发情感

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教师将其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认知的形成期,单一的教学场景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而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艰辛或是国家繁荣时期的自豪等不同的历史场景能为学生带来多元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初期引入历史文化构建多场景的教学情境,能够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深刻体会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在本案例中,教学伊始,教师以《足迹》单元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为切入点,开启红色历史的大门。在抗日时期这一特定历史场景下,引导学生回忆与王二小一样的小英雄,并借助沙画作为背景,将音乐、美术、影视等多学科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直接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所经历的苦难,既揭示了课题,又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随着教学推进,教师将历史场景切换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在学生面前呈现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艰苦奋斗的画面,并播放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短片,让学生置身于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年代“怎样长大”,并让学生欣赏、演唱《我怎样长大》。这种设计是将歌曲学习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建设国家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当涉及港澳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引入影视《我爱我的祖国—回归》,让学生感受百年沧桑一朝回归的喜悦,随后引导学生用激动的情绪演唱歌曲,帮助其在音乐与历史的交融中,进一步升华情感。

策略二:聚焦合唱教学,多环节培养能力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会涉及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教师聚焦合唱教学,能让学生在跟随集体合唱的同时掌握音准、节奏、和声等音乐基础知识,提升音乐素养。而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看,合唱所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团结协作的理念十分契合。

本案例的合唱环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歌曲背景中王双玲老师的事迹,以此为情感纽带引入合唱教学。王双玲老师的奉献精神与红色文化中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呼应,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合唱学习注入精神动力。而学生在了解事迹后,会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从而积极参与合唱学习,这符合小学生情感认知规律,即以具体人物事迹激发学习热情,将红色传承融入教学。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让声部长带领各自声部的同学学习,教师便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着重强调气息下沉、轻声高位置还有统一发声位置等演唱技巧,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分组学习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在红色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这一举措能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同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奋斗一样,学生也能在合唱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索,为集体的合唱效果贡献自己的力量。

策略三:拓展主题延伸,多方式升华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红色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若仅依靠单一的音乐教学方式,便无法让学生全面地理解红色文化及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而拓展主题延伸就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音乐与更广泛的历史、社会背景相联系,为学生构建起更广阔的学习情境,帮助其在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中从多角度感受红色文化。

在《我怎样长大》教学案例中,当课堂推进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与歌曲主题相关的片段,展现新中国建设历程中普通人默默奉献的场景,将这些画面与《我怎样长大》的旋律巧妙融合。学生在欣赏电影片段时,能从视觉上被生动的历史场景所震撼,听觉上沉浸在熟悉的音乐旋律中,以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展的艰辛,体会到无数平凡人在祖国建设中的付出。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一路前行的足迹,从抗日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港澳回归,直至当下国家的富强。而后让学生结合所学歌曲,思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关系,鼓励学生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时,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与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情感紧密融合。而学生在分享感悟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又会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案例反思

在本次以《我怎样长大》为例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中,教师基于大单元展开一体化设计教学,巧妙地将音乐与历史文化融合,经由创设多个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并在学唱歌曲期间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后融入合唱教学,让学生既能提升音乐素养,掌握气息运用、发声位置等合唱技巧,还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多人合作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团结的力量,契合红色文化中众志成城的精神。

展望未来,教师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红色文化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挖掘更多红色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升自身素养,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合唱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让红色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助力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