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话语体系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优化研究
颜瑾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公共英语部 山东青岛 2661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抓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既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亦是对其的有益延伸及拓展。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则是高校社团建设中应当考虑的重大议题。
一、国内研究背景
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王路(2025)提出以“五育并举”为工作内涵,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晚自习时间,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活动体系,搭建以“明德至善”、“博学增智”、“强身健体”、“兴趣拓展”、“劳动润心”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力图实现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此相对,于明礼(2024)则从学校党委、师资队伍、社团管理规章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力图实现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上述社团研究分别从育人内容及育人体系两个方面,就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对应建议。
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上,马云霞、王祎心(2023)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为中心,以组建红色社团、抓住重要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创新社团活动载体、塑造社团文化品牌为抓手,将红色文化同学校社团文化有机结合,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上述社团研究虽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社团活动的多种组织形式,但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因而在后续落地推广过程中,存在理论不足的先天缺陷。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另辟蹊径,立足于生态语言学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从生态和谐话语角度,探索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同时立足于已有多模态理论基础,构建第二课堂中的修辞体系结构,通过前景化及背景化不同模块,促进指导教师的表征内容同学生群体间的有效互动。
二、国内外研究基础
(一)生态语言学中的话语框架及评价系统
由于生态语言学中的话语 伸出来的分析方式,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 而在经历从构建到重构的过程中,语言背后的意识 言学家,将承载意识形态的话语分为三类,分别是破坏性 国文(2017)及何伟(2018)的发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 、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理念。本文的研究将基于此生态哲 生态哲学理念为评价标准,探讨如何在社团活动中提供更多 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二)多模态研究中的前景化与背景化
在多模态研究中,“前景化”指向语言表述中所突出或强调的事物,而“背景化”则指向被省略或删减的事物。
冈萨·克雷斯等(2023)在研究科学课堂的修辞时认为每一种模态在修辞功能中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话术表达强调特定知识内容,而忽略无关的信息表达。与此相对应的手势、图示及视频等内容则可以进一步强化特定知识内容,同时使得该部分内容前景化,据此完成对重要信息的表征。
本文将以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的语言表征、动作手势,以及配合具体活动所呈现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载体为研究对象,探求在具体社团活动执行过程中,怎样的交际活动得以实现重要信息的前景化,从而帮助社团学生顺利习得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生态有益性话语。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合作原则
在话语内容表征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格雷斯(1975)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该理论强调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过程顺利进行, 遵循合作原则。具体来讲,即会话双方应当保证自己的表征内容切题、具有理论支撑,且清楚明白, 同时能够在话轮转换处给与另一话事人会话机会。该理论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递当堂课的知识要点,且其理论有效性已由冈萨·克雷斯等人(2023)在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而其在第二课堂的理论有效性尚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本文将据此展开相关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拓宽合作原则的适用语境。
三、生态话语体系下第二课堂建设现状调查
针对学校学生社团的育人成效及学生满意度情况,笔者在学期末发放了在线问卷,并成功回收了 50 份有效问卷。答题人员由 2 名指导老师及 48 名社团成员构成。其中,2 名社团指导老师分属于不同社团,48 名社团成员分别来自于英语俱乐部下设的不同社团。
在被问及其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概念是否熟悉时,2 名社团指导教师及高达 54%的受访学生表示熟悉这些理论概念,另有 43% 的学生表示了解这些概念,仅有一位受访学生表示尚不了解此类概念。数据分析详见下图。
图1 生态理念熟悉程度分布图

在被问及所在社团是否组织过同生 文明相关的社团活动时,2 名社团指导教师均给出了否定回答,另有高达 65% 的学生同样表示所属 相关的社团活动,仅有 35% 的学生表示所属社团组织过类似活动,但在仔细分析其所列 的具体活动内容后,笔者注意到,其所提到的同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指的是打扫校园卫生及主题演讲活动。
四、生态话语体系下第二课堂现实问题及优化路径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可知,尽管多数学生在第一课堂的通识课中已经学习了包括“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在内的生态词条,但对其理解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此相对,虽然有部分同学能将清扫校园的活动同生态文明保护相联系,但其对生态保护的认识依然流于浅表,且在思想深处并未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已有少数同学通过参与同“生态保护”相关的主题演讲活动,在思想认识领域将生态文明建设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树立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理念,并促使其将生态保护落实到日常细微的实践活动中去。
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搭建生态有益性的话语体系框架,助力生态文明思想在第二课堂的广传播。
本文将采用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 帕森斯提出的 AGIL 社会系统理论模型,搭建生态话语体系框架。具体来讲,在适应(Adaptation 部环境中获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构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 助该社团达成 “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目标(Goal-attainment),之后运用格雷斯的 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达成生态意象自教师向学生的正向流动,以使系统内部能够作 个整体有效运行(Integration),最后通过对同“生态文明”相关的主题词的前景化,以实现生态哲学理念的潜在维持(La aintenance)
在概念化框架指导下,社团活动中所采用的具体生态意象,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而经由这些原则所产生的主题演讲、话剧演绎等多种活动形式,则能反过来凸显“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理念,据此实现该思想在社团内部的广泛传播。
以笔者所在的英语俱乐部为例 指导的框架体系下,俱乐部既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进行双语诗 “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的生态意蕴;亦可以 过双语话剧的形式,讲述生态旅游为崂山北九水自然风景区所带 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网络销售知识, 语言及动作指导,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农业利用网络电商打开销售渠 经济优势的话剧脚本
而在社团活动中的生态话语文本的选择上,亦可充分考虑文本内容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及想象四个维度,达到相关生态意象前景化的目的。具体来讲,详略度会影响学生解读生态意象的能力;突显度有助于学生分析评价生态文本的生态站位;视角帮助学生理解话语语篇中的主客体,据此推理出主客体之间是否建立了积极的情感联系、形成共同的认知体验,并表现出积极的行动倾向;想象则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隐喻背后目标域的理解。
在具体的脚本指导阶段 态文明” 相关的语句,以使其前景化,常见的话术 品的喜爱”为代表的强调句,或是以 态产品的喜爱了呀?”为代表的反义疑 自己话语中所想强调的内容。同时, 发展的角色安排到舞台主要位置,并辅以 要作用,同时能够运用联想,将生态农业 可以用手指向对应文字,以使相关文字前景化,同时目光看 对会话内容的重视
而在以指导教师语言讲解为主的社团团课环节 ,指导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格雷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通过简洁切题的主题表述,挖掘 表现形式,将生态脱贫、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及如何构建绿色低 等内容融入团课讲授环节,充分运用提问及讨论等多种话轮转换方式,凸显并强调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词,据此实现生态哲学理念的潜在维持。
以英语俱乐部下设的演讲与主持社为例,指导教师在以“正音”为主题的团课中,可以选取以“生态脱贫”为主题的双语新闻,通过带领学生学习 CGTN 中的地道语句,理解“生态脱贫”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教师通过引入“acontinueddropinmajorpollutants”(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aslashedcarbonemissionintensity”(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transportationstructuresignificantlyoptimized”(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等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发展”。之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助力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
同时,俱乐部亦可以充分利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的重要节点,开展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双语宣讲,带领全校学生了解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做到节能节水、公交出行,充分理解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既是对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展补充,亦能为学生提供将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场所。本文是在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所进行的路径探索。其中所列社团活动,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又辅以必要的意识形态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最终实现第二课堂生态育人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F.Fill, Alwin, Hermine Penz.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2]K.Gunther,et al.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23.
[3]Stibbe, Arran.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4] 杜东升 , 王常安 , 邹青海 . 结构功能主义 AGIL 模型视角下我国冰雪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瓶颈及突围之路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03):29-34.
[5] 何伟 , 马子杰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 [J]. 外国语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43(01):48-58.
[6] 胡壮麟 .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 黄国文 . 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49(06):880-889+960.
[8] 马云霞 , 王祎心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团文化活动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06):113-117.
[9] 王路. 高职院校辅导员基于五育并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以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公关世界 ,2025,(01):160-162.
* 本文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2024 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资助课题“生态话语体系下高校学生社团人功能优化研究”(szy2024-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瑾(1990-),女,山东滨州人,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生态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