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去小学化”策略探索

作者

张沛璐 吴肸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中心幼儿园 湖北 襄阳 441513

摘要:本文聚焦幼儿园“去小学化”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幼儿园教育现状,发现存在课程设置过于超前、教学方式偏向知识灌输、评价体系倾向结果导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模式,提出游戏化课程设计、生活化教学方式、个性化成长评估等创新策略。同时建立健全家园共育机制、完善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科学评价标准,为幼儿园“去小学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游戏化课程

引言: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日益突出,表现为过早进行识字算术教学、采用固定课堂模式、追求统一学习成果等现象,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去小学化”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重要方向,旨在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构建适合幼儿特点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探究通过分析幼儿园小学化现状与问题探索有效策略与方法,建立科学保障机制与评价体系,为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去小学化”现状分析与问题透视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指向知识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呈现学科化趋势,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规范与秩序,评价标准偏重统一结果。究其根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导致超前教育需求增长,学前教育单位为迎合市场竞争提前开展小学内容教学,师资队伍对幼儿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社会评价体系仍聚焦知识获取而非能力培养。这种小学化倾向严重背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挤压幼儿游戏时间忽视个体差异,导致幼儿学习兴趣减弱、创造力受限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反而可能阻碍幼儿健康成长。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小学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课程内容超前化,许多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单位为吸引家长,提前开设拼音、识字等小学内容;教学方式刻板化,采用统一授课、齐答等方式忽视幼儿主动探索需求;活动安排密集化,过多安排结构化学习活动,压缩自主游戏时间;评价方式结果化,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习成果,通过各类测试评定幼儿表现。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幼儿教育对幼儿身心特点认识不足,缺乏对幼儿发展规律尊重,急功近利心态主导教育实践。因此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改革迫在眉睫,需要从理念更新、课程改革、方法创新等多角度综合施策。

二、幼儿园“去小学化”策略构建与方法创新

幼儿园“去小学化”策略构建必须立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遵循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特征与学习规律,重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教育体系。此类策略应包含多层面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层面需摒弃学科化分割模式,转而建立主题式、项目化整合课程框架,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幼儿自然获取知识;教学方法层面则应确立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强调幼儿主动参与、探索、体验、合作交流过程;环境创设层面须打造开放、富有变化、材料丰富学习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与互动。作息安排层面应保障充足自主游戏时间减少集体教学频率,尊重幼儿个体节奏与兴趣特点;师幼互动层面则强调平等对话、启发引导及支持鼓励而非命令控制。这些策略构建必须基于对幼儿天性尊重,对早期教育本质理解,对幼小衔接科学认识,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回归本真。

幼儿园“去小学化”方法创新需关注幼儿主体性培养,强调过程体验而非结果呈现,体现教育方式转型升级。教师角色定位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支持者、观察者,教学活动设计应突破传统模式局限,采用故事化、情境化、问题化方式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索欲望。区域活动组织应注重空间划分合理性,材料提供多样性活动设计开放性,确保每位幼儿均能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活动。生活化教育理念贯穿日常,将学习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情境中,实现教育无痕化;园本课程开发应立足本园特色结合社区资源,创设适合幼儿探索世界途径。游戏化学习强调通过结构性游戏、自由游戏、创造性游戏等多种形式,满足幼儿认知发展需求;个性化成长支持则关注每位幼儿独特发展路径,为不同幼儿提供差异化引导与支持。

三、幼儿园“去小学化”保障机制与评价体系

幼儿园“去小学化”保障机制建设需要构建多层次系统化框架,形成政策保障、管理保障、资源保障、文化保障四重支撑体系。政策保障层面应明确学前教育法规条例,强化幼儿园办园督导,对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园行为予以坚决纠正;管理保障层面须健全园所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落实科学保教方案,确保“去小学化”理念贯穿各项工作;资源保障层面则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园所环境设施配备富有启发性游戏材料,为实施游戏化、个性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保障层面应营造尊重幼儿、尊重游戏、尊重发展规律园所文化氛围,消除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核心,必须强化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使其真正理解并践行“去小学化”理念。家园协同机制建设同样重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平台帮助家长认识小学化危害,形成科学育儿观念,为幼儿园“去小学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园“去小学化”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全面性、发展性、过程性、个体性原则,实现评价理念与方式根本转变。评价维度应从单一认知领域扩展至身体健康、情感态度等多元方面,关注幼儿核心素养培养;评价主体应从教师单一评价转向教师、家长、幼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方式应从静态结果评价转向动态过程评价,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多样化方法全面客观反映幼儿发展状况;评价标准应从统一标准转向个体参照,尊重幼儿发展差异,关注个体进步与成长轨迹。园所层面评价体系则应将“去小学化”程度纳入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教育活动形式、师幼互动方式等方面检视园所教育实践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建立定期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机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持续改进,形成质量评价与提升良性循环。

结论:幼儿园“去小学化”是回归幼儿教育本质必然选择,需要从现状分析、策略构建、保障机制等多维度系统推进。通过重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课程体系,创新以游戏为基本方式教学模式,建立多元科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小学化困境。这一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共同营造尊重幼儿天性成长环境。唯有真正落实以幼儿为本理念,才能让幼儿度过快乐且富有意义童年,获得健康全面发展,为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艾.幼儿园"去小学化"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 2024(16):110-112.

[2] 江燕华.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反思探索[J].  2020.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0.06.254.

[3] 刘亚芳."双减"政策下幼儿园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实践路径[J].世界儿童, 2024(9):0013-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