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分析

作者

张小花

当涂县青莲小学 2430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探究实践困境与解决方案。通过梳理教学实践现状,分析当前课程资源应用局限性,提出整合优化策略;针对教学方法创新不足问题,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着眼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提升与评价体系完善,形成支撑传统文化教学全方位发展框架,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引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血脉,承载着丰富历史积淀与价值智慧。小学语文课程天然具备文化传承功能,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阵地。当前教育环境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为有待解决问题。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困境,提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转变、师资队伍专业提升与评价体系科学完善等策略,为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融入现状,教学实践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呈现诸多问题与挑战。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较低且呈现形式单调,多局限于古诗文学习,缺乏对传统节日、礼仪、民俗等文化内涵全面展示。教学实践中通常停留于表层认知,教师较多关注字词句解析,忽视文化背景挖掘,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精髓。教学活动形式化倾向严重,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但常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更为突出问题在于教学资源匮乏与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传统文化专业背景,教学素材获取渠道有限,难以构建系统完整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现行考核评价机制也制约着传统文化教学深入开展,应试导向使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内容讲解上,传统文化教经常被边缘化处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足也是重要障碍,相比充满视觉冲击力现代媒体内容,传统文化因表达方式古朴内敛而显得缺乏吸引力,学生接受度不高。家校协同机制缺失同样制约教学效果,家长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教育中延伸拓展有限。缺乏科学评估工具与方法,难以准确测量传统文化教学成效阻碍教学质量提升。

二、课程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转变

课程资源整合优化需要全面梳理现有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传统文化元素,建立系统化主题学习单元。这一过程中应注重教材内外资源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衔接形成立体化学习体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编写具有区域特点校本教材,使学生更直观感受本土传统文化魅力。在资源应用方面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学融合,通过数字资源库建设、微课开发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教学方法创新转变则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采用情境创设、项目学习、探究体验等多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设计贴近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建立新旧知识联结;引入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手工制作、实地考察等,使传统文化学习由简单课堂向多元空间拓展,真正实现从学习文化到体验文化转变。

以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教学为例,教师突破传统讲解方式,设计黄山文化探秘学习单元。课前导入环节引入黄山风光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黄山壮美景色。阅读教材时采用读—想—画—说多环节互动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美,想象奇石形态,尝试用简笔画描绘所见奇石,然后讲述自己想象故事。拓展环节设计名山奇石搜集站小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或家长协助,收集华山、泰山等名山奇石图片与传说,制作奇石文化墙。结合美术课程,开展奇石创意彩绘活动,让学生在石块上进行创意绘画,模仿黄山奇石造型。还能够邀请本地山水画艺术家来校,为学生讲解传统山水画中山石表现技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师资队伍专业提升,评价体系科学完善

师资队伍专业提升是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关键环节。应建立多层次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等形式系统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重点加强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使其能够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隐含文化价值。鼓励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围绕传统文化教学主题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经验分享,促进专业成长。支持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探究,通过行动探究方式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评价体系科学完善则需打破传统考试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标准。这包括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工具,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方式全面记录学习历程与成果;设计多元化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评、互评,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展示平台与激励机制,通过主题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学习成果机会,增强学习动力与成就感。

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教师将此课设计为传统智慧探究单元。课前培训阶段,学校组织语文教研组开展寓言中蕴含传统哲学智慧专题研讨,邀请文化学者讲解传统寓言特点及其承载哲理。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中物极必反、刚柔并济等传统哲学思想,设计相应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探究-体验-内化四步教学法,先创设两个罐子对话情境剧,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接着开展刚与柔体验活动,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材质物品,感受刚柔特性;最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处事道理。评价环节设计立体化评价方案,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课后拓展设计传统寓言故事会,鼓励学生搜集整理蕴含类似哲理寓言故事,以小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开展班级分享会。

结论: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构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传统文化教学困境。推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能培养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娟.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4):106-108.

[2]宁家亮,孙英杰,刘松.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84.

[3]池贤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