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中如何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方法研究
侯根华 赵永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3
摘要:地质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保障地质工作科学开展、相关工程稳健推进的基石。本研究深度剖析勘察全程,从前期资料收集、方案规划到设备选型,再到数据采集的规范执行、技术运用及人员管理,最后涵盖数据处理算法应用、交叉验证与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全方位探寻提升数据质量的有效路径,为地质勘察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地质勘察;数据准确性;可靠性
引言
在地质勘察领域,数据如同精准导航的指南针,其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左右着勘察结果的科学性与工程决策的正确性。从资源勘探到基础设施建设,精确的地质数据是规避风险、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然而,当前地质勘察面临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勘察技术等挑战,数据偏差时有发生。
一、优化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1.1 全面的勘察区域资料收集
收集地质历史资料时,需深入挖掘地层演变信息,梳理不同地质时期沉积特征、构造运动影响,精准把握地层年代与岩性变化规律。针对地形地貌资料,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测绘数据,细致分析山脉走向、河谷分布、坡度坡向等,明确微地貌对地质条件的指示作用。区域构造资料收集则聚焦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了解其规模、产状与活动特征,评估对勘察区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1.2 合理规划勘察方案
依据勘察目的,若是资源勘探,需明确目标矿种赋存规律,针对性布置勘探线与钻孔;若是工程地质勘察,围绕工程类型、规模,确定勘察重点区域与深度。结合区域特征,如在山区考虑地形起伏对勘察方法实施的限制,采用合适的山地工程手段;在平原地区,根据地层均匀性选择高效的物探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勘察手段,制定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勘察方案,确保勘察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1.3 先进勘察设备选型与维护
根据勘察任务复杂程度与精度要求,挑选适配设备。例如,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任务,选用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岩土工程勘察,配备先进的钻探设备与原位测试仪器。建立完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清洁、保养,及时更换老化零部件,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日常维护中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分析潜在故障隐患,保障设备在勘察作业中持续稳定运行,为获取精准数据提供硬件支撑。
二、提升数据采集过程的精准度
2.1 严格规范野外数据采集操作
野外采样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如《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确定采样位置、间距与深度,确保样品具代表性。在土壤采样中,以网格法布置采样点,依据研究目的确定间距,深度则根据土壤分层与污染特征而定。采样工具需清洁、无污染,采用不锈钢材质的采样铲、聚乙烯材质的样品袋,避免样品受干扰。原位测试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控制测试速率、稳定时间等关键参数,保证测试数据真实反映岩土体力学性质。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精准控制落锤高度为 76±2cm,锤击次数每分钟 15 - 30 击,如实记录贯入深度。对采集人员加强监督管理,每周开展操作规范培训,设置内部监督小组,随机抽查野外作业情况,杜绝违规操作,从源头保障数据质量。
2.2 运用多元数据采集技术
在复杂地质区域,综合运用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地质测绘通过实地观测,采用全站仪、GPS 等设备,绘制详细地质图,展现地层、构造分布,精确标注地层界限、褶皱枢纽位置。地球物理勘探利用不同岩土体物理性质差异,采用重力勘探,通过测量重力异常寻找隐伏矿体与地质构造;磁力勘探用于探测磁性岩体分布;电法勘探分析地下电性差异,确定地层结构与含水情况。地球化学勘查分析土壤、岩石中元素含量,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 MS)等先进仪器,圈定矿化异常区。多种技术相互印证、补充,拓宽数据获取维度,提高数据全面性与准确性。例如,在某多金属矿勘探中,地质测绘确定构造轮廓,地球物理勘探圈定潜在矿体位置,地球化学勘查明确矿化元素分布,三者结合极大提升勘探效率与数据质量。
2.3 加强数据采集人员培训与管理
定期组织采集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每季度开展新设备操作培训,如学习新型地质雷达操作方法,掌握其数据采集与处理技巧。每年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分享复杂地质条件下数据采集经验,如在喀斯特地貌区如何准确采集岩土体样品。培训内容还涵盖数据采集规范更新,及时传达最新行业标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数据采集质量与人员薪酬、晋升挂钩,设置数据准确率、样品合格率等考核指标,达到一定标准给予奖励,未达标则进行相应处罚。加强团队协作管理,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促进信息交流共享,营造严谨、高效的数据采集工作氛围。
三、强化数据处理与验证流程
3.1 科学的数据处理算法与软件应用
针对地质数据特点,选用适宜算法。如处理地球物理数据时,运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去除噪声干扰,该算法能根据数据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滤波参数,有效提高数据信噪比。采用反演算法将物理场数据转化为地质模型,如利用有限元反演算法求解地下电阻率分布,构建地质构造模型。借助专业地质数据处理软件,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三维建模直观展示地层空间分布;地质统计学软件如 GS + 进行储量估算,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精确计算矿体储量。定期更新软件版本,关注软件开发商发布的新功能,如 GIS 软件新的空间分析模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精度。
3.2 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
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如将地质测绘数据与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对比,对比地质图上的断层位置与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构造特征,检查地层构造解释一致性。把室内实验分析数据与野外原位测试数据对照,室内岩土力学实验测定的岩石抗压强度与野外点荷载试验结果相互验证,核实岩土体参数准确性。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建立数据验证矩阵,识别数据异常,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修正偏差,提高数据可靠性,为地质分析与决策提供坚实数据基础。例如,在某大型水利工程勘察中,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发现部分岩土体参数异常,经复查与修正后,保障了工程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3.3 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构建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处理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在采集端设置质量控制点,采用实时监测设备,如在野外采样点安装传感器,监测采样位置、深度等参数,确保符合标准。传输过程采用加密、校验技术,如采用 SSL 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运用 CRC 校验码检测数据传输完整性。存储环节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每天对重要地质数据进行异地备份,采用 RAID 磁盘阵列技术保障数据存储安全。处理阶段制定严格审核流程,由资深地质工程师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三级审核,从原始数据录入、算法应用到结果输出层层把关。通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数据质量全程可控。
四、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地质勘察全流程,从前期准备的资料收集、方案规划与设备保障,到数据采集的规范操作、多元技术运用与人员管理,再到数据处理的算法应用、交叉验证与质量把控,全方位提出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耿琦慧,刘超,任永祥.基于三维地质的路桥工程特殊地质岩体勘察方法[J].广东建材,2025,41(01):102-105.
[2]张萌,胡新元.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20):96-98.
[3]任卫涛.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及勘察技术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24,(10):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