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模块化智慧老年食堂及公共体验式活动空间设计

作者

于诗璐 苗典慧 吉丽雅 韩梦娇

天津仁爱学院 301600

一、项目综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高速增长,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为响应国务院2024年《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推动科技赋能下的智慧养老社区嵌入式服务,现拟将天津市河西区宾水东里旧自行车停车楼及周边局部活动场地改造为模块化智慧社区老年食堂及公共体验式活动中心。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问卷形式的资料整合,明确项目改造目标为把原建筑改造为适老化智慧食堂和多功能活动中心,通过模块化处理,使空间达到灵活多变的效果,满足老人用餐,交流,娱乐,休闲等多需求,并配备户外种植体验空间,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为老人提供身心舒适的用餐空间和充盈精神世界的活动空间。

二、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场地由两层建筑和外部种植空间组成。空间功能划分以一层老年食堂为主体,集讲座、阅读、棋牌、烘焙一体的活动空间放置在二楼,做到用餐休闲分区进行,户外则结合多种种植类型和芳香疗愈理念,搭建体验式绿色空间,给老人提供高度参与感的社区集合空间。一层老年食堂主要分为取餐区、卡座用餐区、适老化用餐区、卫生间和后厨。通过智慧云食堂系统和食堂托盘式机器人,完成从点餐,取餐,用餐,回收等程序实现食堂的智能化,适老化。二层以模块化家具为主,搭建了多模式转化的活动空间,满足老人阅读,讲座,手工等多种需求,还设置了棋牌室,茶室和厨房,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满足。一层南侧次入口为玻璃移门,分割出室内用餐和户外种植区。户外种植空间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种植形式,如智能种植盒、翻转花镜、模块种植池等,给老人提供丰富的种植体验感,同时还有树下交流区供老人休闲娱乐聊天乘凉。

三、设计主题与风格

智慧老年食堂室内设计以“自然几何”为核心理念,采用白色与原木色为主基调,穿插浅橙、天蓝等低饱和度亮色点缀,形成清新明亮的视觉环境。地面做分区处理,用餐区铺设原木色防滑地砖,活动空间采用再生塑料与软木颗粒复合的拼接地垫,接缝处嵌入LED光带,在夜间自动感应亮起。

整体设计通过几何模块重构空间秩序,环保材质与智能系统形成隐形支撑,色彩风格在统一中创造节奏变化,兼顾老年群体的生理舒适度与心理愉悦感,打造兼具科技感与生命力的现代适老空间。

四、模块化分析

模块化设计在老年空间的应用尤为突出,六边形单元因其几何稳定性与组合多样性成为典型载体。使用各种方法来增加家具的空间上的变换,采用多种方式,使家具的使用功能变得多样化,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推移、翻转、折叠、旋转等操作就可以完成同一个家具的不同功能的使用。[1]六边形模块化家具可依据场景需求变形重组——单件模块作为边几时,高度设定为450mm并嵌入无线充电面板;叠加为置物架时,通过磁吸卡扣形成阶梯式收纳体系;排列成隔断墙时,中空腔体填入吸音棉实现动静分区;转化为种植台时,顶部开孔连接滴灌系统,底部水箱与湿度传感器联动。而设计模块化建筑能够帮助社区居民实现更好的交流沟通、休憩娱乐及康体健身。通过这些空间的营造,可以有效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形成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2]

五、适老化与智能化分析

智慧老年食堂的适老化设计与智能化设计以人体工学原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安全便捷、温暖包容的复合型老年活动空间。不仅需要从内了解尊重老年人身心规律,还需从外引导才能突破智慧化和老人之间的鸿沟,在后期设计实践中注重将智慧化与适老性结合,打造老人专属的智慧空间。[3]

(1)适老化设计

结合老年人特征,在空间设计中增加适用功能,老年人作为使用人群,要考虑公共空间、居室空间以及交通空间等各种需求。在交通通道入口处设置1:12缓坡无障碍通道,两侧安装直径45mm的扶手,高度设定700mm与950mm双层级,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支撑需求。

食堂一层主要空间为取餐用餐空间。取餐区连通后厨空间,取餐区台面外延出一部分,便于老人取餐放置餐盘,并设置了引导扶手,保证取餐秩序。用餐区配置适老化餐桌,桌面高度严格控制在750mm±10mm的误差范围,边缘嵌入U型镂空金属扶手,间距预留6cm拐杖插孔,桌角则经过R50mm圆角打磨处理。

二层活动空间适老化主要体现在尺度方面,如窗台高度符合坐轮椅的老人的视野范围,设置在750mm,为老人提供最佳的观赏空间。室内放置绿植,配合新风系统优化室内环境。配备了模块化沙发,满足老人不同场景姿势的需求。

(2)智能化设计

对于就餐空间,食堂入口部署三维人脸识别终端,0.3秒内完成身份绑定并同步健康数据至营养分析系统,老人可通过语音交互或触控屏幕选择AI推荐的定制套餐,用餐更健康。智能送餐机器人能配送餐食至对应桌号,托盘式设计使送餐过程更安全。

活动空间智能化分为整体环境智能和厨房智能两方面。智能厨房配置烟感、燃气、水质三合一监测终端,实时上传数据至中央控制系统。智慧健康检测仪配备接触式体征采集设备,以腕表的形式在30秒内完成血压、血氧、体脂等12项指标测量,数据自动归档至个人健康档案。

户外种植空间采用智能种植系统,通过模块化栽培箱体,内置光谱可调LED植物灯与土壤湿度传感器,使老人能用手机app控制界面选择种植模式,系统自动推送浇水提醒并生成生长日志,收获的蔬果可直接送至食堂加工,形成从种植到餐桌的完整生态链。

六、户外种植及芳香疗愈分析

户外种植体验空间,创新性融合芳香疗愈理念与智能种植技术,构建具有疗愈功能的体验型种植系统。配置不同芳香、色系的生态植物,营造适配于各年龄老人群体的疗养主题花园景观。从植物类型、色彩搭配、空间营造让老年群体与社区疗愈环境亲密接触,增强老年社区的自然疗愈体验。[4]体验性空间是社区居民的高层次空间需求,是基于种植空间衍生的多功能空间,同时具有文化地域性、互动参与性、审美艺术性、生态可持续性等空间特性。[5]

种植模块与休憩设施有机融合,座椅与种植模块采用相同元素模型,改变局部形态转变功能,形成模块组,满足各种组合方式,加强种植空间和交流空间的融合。应注重提升老旧住区绿视率和景观可交互性、可参与性,从而提升绿色景观的疗愈效率。[6]树下设环形交流区,通过高度变化,实现从座椅到桌台的功能过渡形成环形交流区,并设置翻转花镜增加趣味性。多类型的互动性景观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为大众提供社交的契机与交流的场所,增加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机会。通过地面绿化、垂直绿化、街头绿化、立面绿化等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和绿化效果,提升整体环境品质。户外种植体验空间通过植物配置、智能调控与空间叙事的三维协同,重塑社区户外空间的生态服务价值,为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社区老年空间营造提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侯嘉珍.多功能家具创新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8(24):113.

[2] 翟姝妍.疗愈理论视角下天津幸福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24.

[3]胡小青.智慧化背景下养老院空间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4]戴昊男,李元媛.景观种植在疗愈式社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5,(02):62-63.

[5]叶瑞.基于老年关怀的全龄化社区体验型种植空间体系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20.

[6]舒平,尹若竹.疗愈视角下天津老旧住宅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J].建筑学报,2020(S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