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武当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 AI 赋能式传承研究

作者

刘芳 刘睿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国瑞中学 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

摘要:本文以初中美术教学为切入点,基于苏少版美术教材,深入探究 AI 技术赋能武当文化传承的美育价值、实践路径及教学反思。通过剖析数字时代传统文化教学困境,挖掘 AI 技术与美术教育的适配性,结合苏少版教材具体单元,开展武当文化沉浸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AI 技术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同时提出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为武当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武当文化、AI 技术、中小学美术课堂、苏少版美术教材、美育价值​

一、AI 赋能武当文化传承的美育价值重构​

1.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教学困境与突破​

在数字时代,传统文化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武当文化这类抽象的传统文化认知较为模糊,缺乏直观体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武当建筑时,仅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其宏伟与精妙。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全面展示武当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小学美术课堂具有审美教育、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培养等多重功能。AI 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突破,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生成能力,能够整合海量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武当文化,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人工智能技术的美术教育适配性分析​

AI 技术在美术教育领域具有高度适配性。其图像识别、生成和处理能力,能够辅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提供创意灵感和技巧指导。例如,AI 绘画辅助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意图,实时生成不同风格的作品参考,帮助学生拓展创作思路。同时,AI 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美术教育更加高效、精准。​

3. 武当文化要素与苏少版教材的契合点​

苏少版美术教材中的多个单元与武当文化要素高度契合。以《园林·探幽》单元为例,其对园林建筑空间布局和美学的讲解,与武当古建筑群在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相通之处。武当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与和谐,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这与园林建筑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美丽的书》单元中,书籍装帧设计涉及的图案、色彩等元素,与武当文化中的纹样、色彩体系也存在关联。武当文化中的祥云纹、太极八卦图案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优质素材,融入教材相关单元的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能力。

二、AI 技术支持的武当文化沉浸式教学实践​

1.AI 全景漫游武当山建筑,感知美学空间

武当山建筑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是学生熟悉的古代建筑。将武当文化的学习融入中学课程中,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建筑特点,探究美学价值,感受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笔者为发掘地方乡土资源,在苏少版八年级《空间与层次》课程中,教师结合武当文化开展教学。在课堂上,使用 AI 生成不同季节、时辰的南岩宫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建筑在不同环境下的空间层次变化和光影效果,感受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对于建筑的影响和色彩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感知武当古建筑全景图,借助 Midjourney 强大的图像生成能力,输入相关关键词和参数,生成模拟建筑,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宫殿,还可以利用 VR 眼镜,让学生实时观察紫霄宫的斗拱结构,和太子坡旁一柱十二梁与教材中《土与火的艺术》所介绍的传统建筑技法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辅助解码武当图案纹样,提供创作灵感

AI 技术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搜索,整合海量与武当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3D 模型等教学资源,在八年级《图案之美》课程中,可以借助 Teachable Machine 的图像识别功能,对武当宫观的柱础、门窗雕花,或是墙壁彩绘里上的莲花纹祥与教材花卉纹样进行解析。学生通过智能工具观察发现花瓣圆润饱满,线条流畅优美,常采用对称或重复的构成形式,蕴含圣洁、纯净之意;而教材中的花卉纹样,多以自然花卉为原型,通过简化、变形等手法,在花瓣形态、叶脉纹理上展现独特美感,注重线条疏密与空间布局。再了解祥云纹、八卦纹等图案,引导学生运用 DALL·E 生成祥云纹与花卉纹的变异设计,如将祥云纹与牡丹纹结合,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新颖风格的图案。学生通过对比与创作,不仅掌握了图案设计技巧,还在传统文化元素碰撞中激发创意灵感,实现对图案之美的深度理解与创新表达。

3.智能调色重构武当色彩,提升创新能力

在中国传统色的世界里,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诗意,不同于故宫的金碧辉煌,武当山的、高大的红墙,配以翠绿色的琉璃瓦顶,皇家建筑的气势尽显。而武当山的建筑装饰上石涅色、杨妃色、朱砂色、雀头黛色沉淀而唯美。为了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古代用色,教学中教师将九年级《走进博物馆》单元进行延伸教学,以武当文化为主题开展色彩学习。利用 Adobe Color 提取武当古建筑色谱,建立数字色卡,包含建筑墙体、装饰彩绘等不同部位的色彩。同时结合时代潮流,迎合00后审美,通过 Palette.fun 智能生成现代配色方案,将传统的武当色彩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生成适合不同设计场景的配色组合。学生根据生成的配色方案,完成《武当四季》数字色彩绘本创作。在绘本中,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武当山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独特风貌,既展现了对武当文化色彩的理解,又锻炼了色彩运用和绘画表达能力。​

4.生成式武当文创,驱动设计思维​

美术课除了欣赏美,还要创造美。将文化知识学以致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在应用设计领域,身边的物品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武当山文旅资源进行丰富联想创作,深入挖掘武当文化内涵,设计具有传承性、原创性、实用性、时尚性的文创作品,满足武当山文化旅游宣传的需求。从课前的欣赏到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文创设计主题,如 “武当建筑系列书签”“武当武术主题手机壳”等。每组利用 AI 工具,如通过 DALL·E生成相关创意草图,或在DeepSeek平台中搜索灵感素材,进行初步创意构思。将设计初稿在“即梦”上利用进行智能排版、建议优化设计,学生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个性化调整。最后,结合3D 打印技术,将学生设计的“太和殿”藏书票等文创作品进行实物复刻。完成后的作品可以举办 “大美武当” 线上虚拟文创展,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扩大武当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武当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美,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成就感和文化传播意识。

AI 技术为武当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思路,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技术工具与文化内核的辩证关系。坚持 “AI 为用,文化为体” 的教学主张,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合理运用 AI 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武当文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助力下,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