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葛燕春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邮编:2220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问题,从兴趣激发、探索引导及应用深化三维度展开。课堂情境创设、数学史融入、小组合作等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兴趣;开放性任务设计、跨学科整合、质疑精神培养等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广度;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通过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深化创造性应用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策略,构建兴趣培养、探索引导以及应用深化递进式培养路径,注重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引言:创造性思维是当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阶段正值学生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思维定式、解题模式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受到制约。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探讨构建系统化的培养路径,从学生兴趣激发、探索过程引导等维度入手,旨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束缚,提升数学创造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奠定数学思维的基础
课堂情境创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首要途径,教师应当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问题情境,让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从熟悉场景中感受数学魅力。例如在讲授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时引入校园绿化设计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出最大绿化面积;又如在教授数据统计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班级日常生活数据,从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类问题情境往往具有开放性特点允许多种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性,打破固有思维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数学史引入,讲述数学家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突破故事,如阿基米德、高斯等数学家独特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历程充满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样有助于激发兴趣,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类型将学生分组,鼓励组内成员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碰撞思维火花,形成互助协作氛围。教师还应注重课堂评价方式改革,关注评价多元化,不仅关注结果正确性,更重视思维过程独特性,对学生提出新颖见解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营造宽松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敢于表达独特想法热情。
多媒体技术与教具运用亦成为激发学生兴趣重要手段,借助动画演示、模拟软件等现代教学工具使抽象概念形象直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限制;在函数图像学习中,通过动态软件展现参数变化对图像影响,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与此同时创设数学实验室环境,提供丰富操作材料鼓励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如通过折纸探索几何性质,通过测量实践理解误差概念。趣味性教学活动策划也不可忽视,教师应当组织数学游戏、竞赛、探究任务等多样化活动如数学建模比赛、趣味解题接力赛等,在轻松氛围中培养学生持久学习热情。
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拓展数学思维的广度
创造性探索过程中恰当问题设计起到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针对苏科版九年级圆形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圆周角定理、切线性质等内容。教师应当采用猜想-验证-推广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际测量或推理验证,最后尝试推广应用于其他情境。思维策略指导方面,教师应有意识传授多种解题思路如演绎归纳法、特殊化再一般化、数形结合等。对圆心角与圆周角关系学习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多组数据发现规律;在切线性质探究时通过动态几何软件展示不同位置切线变化规律;学习正多边形与圆关系时通过折纸实验让学生发现内切外接圆特点。跨学科整合同样重要,教师应当引入物理学中圆周运动、艺术中对称美感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以切线长定理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探究性问题情境:请学生在圆外一点画出两条切线,测量两切线长度,思考有何发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两切线长度相等后,教师不急于证明而是提出新问题:如果从不同位置取点,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何证明?能否寻找多种证明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解析几何、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多种途径证明。接着可以拓展思考:若将切线改为割线,有何新发现?这促使学生探索割线长度关系,发现割线乘积定理。进一步提问:圆内接四边形有何性质?如何利用已学知识证明?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对角互补性质,学会知识迁移应用。教师还应当设计实际应用情境,如某城市交通路网规划,需要确定两地间最短距离,引导学生运用切线性质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化学生的创造性应用,提升数学思维的高度
创造性应用培养需聚焦实际问题解决,将苏科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融入现实情境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索锐角三角函数于测量、建筑、航海等领域应用价值,让抽象概念具体化。课堂设计中可以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如校园高度测量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此类活动需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且情境往往复杂多变,培养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元认知能力培养同样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录思考过程,反思解题策略优缺点,形成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分享独特解题思路,相互评价交流,促进思维碰撞。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提炼思维方法,如比例思想、函数观念、数形结合等,构建系统思维工具箱,提升思维转化迁移能力。
以测量不可直接到达物体高度为例展开教学:课堂开始提出问题情境——如何测量校园内旗杆高度?引导学生思考现有工具条件下可行方案。学生提出方案后,教师引导分组实践:某组选择影子法,基于相似三角形原理;另一组采用仰角法,利用锐角正切函数测量。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测量角度过程中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地面不平整导致影子长度不准确,需寻找平坦区域。学生完成测量后组织交流各方案优缺点与适用条件:影子法操作简便但受天气影响;仰角法适用范围广但对测角精确度要求高。
结论:初中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构建完整培养体系,从激发兴趣、引导探索到深化应用,形成递进式培养路径。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有利于思维发展教学环境,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培养应注重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并重,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未来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深化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 2021(4):70-70.
[2] 李永刚.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1):46-46.
[3] 谢华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2020, 000(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