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李国伟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213000

摘要:本文聚焦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应用现状,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探索构建科学有效教学模式路径,总结提炼实践经验。读写一体化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培养思维品质增强文化素养。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评价机制,能够实现读写互促互融,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读写一体化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满足高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与实践指南。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应用

引言: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关键阶段,面临着如何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挑战。读写一体化符合语文学科特性教学理念,强调读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为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困境提供新视角。通过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剖析读写一体化教学现状与理论基础,构建实践操作模式,总结应用经验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解析现状,把握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阅读教学重文本解读轻感悟表达,写作教学重技巧教学轻素材积累。众多教师尚未形成读写融合意识,课堂教学中人为割裂阅读与写作训练,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发展不平衡。部分教师虽意识到读写结合重要性,但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实施。从学生层面看,许多学生存在会读不会写或能写却读不透困境,阅读所得无法转化为写作资源,写作过程中缺乏充分文本支撑导致作品空洞乏力。主要由于教学理念滞后、课程设置分割、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读写一体化教学基于语言学习规律,强调读写互动互促关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从认知建构理论视角,阅读过程实质上是读者主动建构意义过程,写作则是表达重构意义过程,二者同属语言认知活动,具有内在一致性。

从能力发展角度,阅读提供内容积累、思维启迪与表达示范,写作则促进深度阅读、反思理解与内化吸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从课程标准理念出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力等方面,这些素养培育需通过读写融合才能有效实现。把握读写一体化教学理论基础,关键在于理解读写融合本质,明确读写关系特点认识读写互促机制。读写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有机整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读写关系表现为内容互通、方法互鉴、能力互促三个层面,要充分利用这种关联性开展教学。读写互促机制包括迁移促进、反馈调节、互补增强等路径,教师应当有意识引导学生建立这些联结。

二、探索方法,构建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模式

构建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式,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选择、过程设计、评价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在目标设定上应打破传统阅读与写作目标分立状况,确立融合性目标,使两者相互促进。内容选择上应注重选取典范性文本为阅读素材,这些文本不仅具有思想价值与审美特点,还能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范例。写作任务设计应与阅读文本建立关联,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获取写作资源。过程设计上采用多种融合策略:实施先读后写模式,通过精读文本分析写作特点,激发写作灵感;采用以写促读策略,设置写作任务引导深度阅读;构建读写互动循环,在阅读过程中穿插微写作活动;开展读写整合项目,围绕主题进行系列阅读与写作。

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教学为例,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关于曹操生平、建安风骨、汉末历史等资料,提前熟悉文章创作背景。课堂开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体会作者豪迈气概与忧患意识。随后分析诗歌表达特点,包括起兴手法、对比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艺术技巧。接着安排微写作环节,让学生运用起兴手法仿写表达志向句子,如青山巍巍,我志高远,培养学生运用比兴手法表情达意能力。然后组织学生品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名句,讨论理解并引导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理想追求看法。

三、总结经验,提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应用效果

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对提升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启示。确立正确教学理念是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前提。教师应深刻认识读写活动内在联系,树立融合意识摒弃割裂思维,将阅读与写作视为相互促进语言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保障读写一体化教学成效关键。教师需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合理教学计划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确保读写融合落到实处。构建支持性课堂环境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重要条件。营造开放包容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乐于分享,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场所。

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教学为例,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背景资料,了解《劝学》写作时代背景与思想意义。课堂伊始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与结构。随后精读重点段落,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说理艺术。接着进行化读为写训练,让学生选择文中比喻句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展开写作,阐释自己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微论证活动,让学生仿照荀子论证方式,围绕勤奋学习主题写一段论证性文字,要求运用类比或引用等手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具有显著成效。通过系统分析读写一体化教学理论基础,探索构建实践模式总结应用经验,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读写脱节问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读写一体化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未来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深化读写一体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科学有效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好作文,2023,(10):51-52.

[2]周恒飞.“读写一体化”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J].高考,2022,(10):96-98.

[3]张翰程.论“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2,(0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