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运用
肖涛
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 518083
摘要:本文探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项目式学习应用策略与实效。通过融入项目式学习方法,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促进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并科学规划阅读活动,优化重组课堂结构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科综合能力,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整本书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高度契合。本文探讨项目式学习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旨在破解现实教学困境,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项目式学习融入整本书阅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探究活动。将项目式学习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确立阅读主题,围绕主题设计系列开放性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环节探究活动。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应当设计唐僧师徒形象解析项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物性格特点,绘制人物关系图谱,撰写人物评析文章,甚至创作情景剧表演,从多维度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辅助模式,极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主动性。当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任务时,不仅能够获得阅读技能提升,更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
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讨论、撰写、展示等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语言组织能力自然提升;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分析问题、综合信息、评价观点,逐步形成逻辑严密思维习惯;审美鉴赏能力获得发展,通过深入阅读文学作品,学生文学感受力与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得到强化,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过程中,自然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建构文化认同感。项目式学习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当学生面对项目任务时,必须学会规划时间、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这些能力对未来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精准定位,阅读活动科学规划
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教学成功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与阅读活动科学规划。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多维并举、循序渐进原则,既要考虑知识维度,使学生把握文本基础内容、掌握文学常识及领会写作技巧;又要关注能力维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还需兼顾情感维度,促进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发展、价值观念形成。三个维度目标并非割裂存在,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必须考量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确保目标具有适度挑战性,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避免标准过低或过高。同时教师应围绕核心目标,系统规划阅读活动,构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完整活动链,确保每个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有机整体。阅读前活动侧重兴趣激发与背景铺垫,阅读中活动注重方法指导与难点突破,阅读后活动强调拓展延伸与创新应用,三阶段活动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世界,实现从表层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
以《西游记》项目式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明确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丰富情节与鲜明人物形象,领会神话与现实交织艺术手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与哲学智慧。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精心设计探秘西游—寻找心中真猴王主题项目,将整本书阅读分为四大阶段:启程阶段,学生观看《西游记》名家讲座或影视片段,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与作者吴承恩生平,引导学生建立阅读预期;探索阶段,学生按照预设阅读计划进行分章节阅读,绘制情节发展图谱,记录孙悟空形象变化轨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转变过程;研讨阶段,组织学生围绕孙悟空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展开小组探究,从不同角度解读孙悟空形象,如反抗精神、忠诚品质、机智才能等,学生通过辩论会形式交流研讨成果;创造阶段,学生根据理解创作西游新篇,可续写新故事或改编情景剧,甚至设计悟空成长指数曲线图,将阅读感悟转化为创意作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堂结构优化重组,评价体系多元构建
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对传统课堂结构进行优化重组,打破导入-讲解-练习-总结模式,构建问题提出-资源整合-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提升新型课堂结构。在问题提出环节,教师设计有深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欲望;在资源整合环节,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文本内容、背景知识等;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深入分析问题,形成初步观点。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以口头报告、书面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探究成果;在反思提升环节,师生共同回顾探究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深化认识理解。这种课堂结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空间与思维碰撞机会。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是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环节。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阅读能力与素养发展情况,需要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多维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阅读过程表现,包括阅读笔记质量、讨论参与程度及合作态度等;终结性评价关注最终学习成果,包括阅读报告质量、作品理解深度、表达呈现效果等。定性评价侧重描述性评价,如教师观察记录以及同伴互评意见等;定量评价侧重量化指标。自评互评能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与批判思维,教师评价则提供专业指导与建议。
结论:项目式学习融入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科学规划阅读活动,优化重组课堂结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式整本书阅读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索实践。未来探究应当进一步关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项目式教学策略差异,深化项目式学习与语文学科特点融合路径,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施丽卿.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以《简·爱》为例[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10):74-77.
[2] 何雅琴.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研究[J].智力, 2024(12).
[3] 贾晓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