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推进过程的行与思

作者

刘雅茜

广汉市第五幼儿园 618300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的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户外自主游戏未呈现出主题化,与主题课程缺乏联系,没有主题引领;加之,在户外游戏指导中,教师观察分析较随意,导致游戏推进比较困难。就这两个突出问题进行思考与调整。

从课程构建来看,完整的课程体系包含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户外自主游戏应当作为主题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之前户外游戏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游戏内容,与主题课程关联度不高,缺乏层次性,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与支持中,也缺乏与教学主题的关联。

目前,在课程建设大力推进的时候,部分教师还未理清主题课程与户外自主游戏的关系,导致户外自主游戏与课程建设想融合的思路还未形成。我们应该知道,主题课程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户外自主游戏则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开展的游戏活动。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生成。共同架构出幼儿园主题课程体系。

课程审议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年级组进行主题课程审议时,将主题与户外自主游戏区域做链接,逐步理出主题相关材料,投放到户外区域,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支持幼儿游戏活动。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制定班级游戏计划,以确保游戏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应该包含各种游戏材料、空间和设施,以支持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学习,以满足不同领域课程的需求。结合主题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设计具有融合性的游戏活动。如,在我园小鱼池,提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物体的浮沉、颜色的变化等现象。同时在此处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如种植植物、观察昆虫等,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利用游戏观察找到课程生发点,幼儿的自主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的生发点,比如,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等等。因此,游戏前对幼儿前期经验的梳理或唤醒,游戏中对幼儿的支持与推动,游戏后与幼儿进行的回顾与反思,对新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从幼儿游戏中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

在我园“善善从长,美美与共”的园训下,本着全园教师共构、共建、共享、共成长的原则,将我园主题课程与户外自主游戏做链接。研究根据《指南》精神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设计户外自主游戏的活动方案,创设户外自主游戏的环境,提供层层推进的丰富的游戏材料。结合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幼儿游戏主要分感觉技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四大类。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打破之前的游戏场地划分界限,重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场。

1.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需要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规则意识,了解基本玩法和秩序,注重在游戏中的材料取放、使用、收纳等细节,以此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中班幼儿逐渐进入联合游戏阶段。开始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基于幼儿生理发展特点,设计促进四肢大肌肉群发展的活动。

3.大班幼儿游戏能力显著提升。希望在游戏中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设计活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为书写等学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幼儿分类管理和自我管理意识,以便帮助幼儿适应环境,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形成我园户外自主游戏场地划分策略如下图。

构建了我园主题下户外自主游戏的组织模式,提炼出“234”分组法组织幼儿自主游戏。我园户外自主游戏内容的不同,老师重点指导的人数也不一致,于是采用“234”分组法对幼儿园进行分组,即将全班幼儿人数分成2:1或者3:1或者4:1,主班老师重点观察指导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幼儿,便于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探索,配班老师则负责剩下的所有幼儿,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游戏。

总结出户外自主游戏教师观察、分析策略:

1.明确观察内容:观察内容取决于观察目标,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我们应该主要去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与专注、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在社会性方面的表现以及幼儿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表现。

2.掌握观察方式:要提升观察的实效,班级教师需要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观察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做好观察准备。其次,需要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提升观察能力。常用扫描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借助观察量表和拍摄工具及时进行记录。

3.做好分析准备:一是在分析解读观察内容前,需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二是对各类游戏的性质和幼儿发展关键经验的把握;三是具备持续的、多角度搜集幼儿发展信息和资料的意识,不能用一次的观察下结论;四是空杯心态,不带批判思维,不存主管的刻板印象去评价幼儿,实事求是从观察记录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

4.明确分析维度:对自主游戏进行分析,需要教师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游戏中的幼儿,这是教师分析的主要维度;二是游戏中的材料与环境,这是确保自主游戏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游戏中的教师,尤其关注师幼互动,分析教师的介入和指导是否适宜。

5.用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不是目的,教师要把观察记录作为走近幼儿、优化和改善课程、调整环境和材料、增进家园合作、提升专业素养的支架与路径。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了解幼儿、审视环境、反思教育行为、提升游戏质量;二是与幼儿分享交流,增进师幼互动;三是与家长分享交流,达成教育共识;四是跟进和调整课程方案,形成发展适宜的课程样态;五是与同事分享、学习和教研,促进专业成长。

相信幼儿在亲身操作、实际体验、直接感知中会得到全面发展。在调整过程中,也不断修正教师对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价值的认识,看到户外自主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同时,教师能逐步解读游戏背后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规律,并适宜地支持、推进幼儿的游戏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