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作者

黄翔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223900

结合小学生“低年级具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认知特点,读写结合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目标匹配”原则,分维度设计策略:

一、以读促写:从“吸收”到“模仿”,夯实写作基础

“以读促写”聚焦“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核心是“找准读写结合点,设计模仿性写作任务”,适合低中年级打基础,也可作为高年级创新写作的铺垫。

(一)词句积累型:聚焦“语言素材”的迁移运用

低年级(1-2 年级)学生以“词句积累”为核心,可设计“摘抄 + 运用”的读写任务:

1. 摘抄筛选: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摘抄“生动的词语、有趣的句子”,并标注“为什么喜欢”。例如阅读《小公鸡和小鸭子》,摘抄“小公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中的“跟在……后面”句式,标注“能写出小公鸡的调皮”。

2. 情境运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摘抄的词句造句或写片段。例如用“跟在……后面”造句:“我跟在妈妈后面,一起去超市买牛奶”;用《秋天》中的“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仿写:“天气暖了,桃花开了”。

(二)结构模仿型:聚焦“篇章逻辑”的借鉴学习

中年级(3-4 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段落与篇章”,可设计“仿段落结构、仿行文思路”的读写任务:

1. 仿段落结构:针对“总分段”“并列段”等常见结构,让学生模仿写作。例如阅读《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段落(总分结构:总起句 + 分述不同颜色的景物),仿写“春天的风,有一支神奇的画笔”,要求用“总起句 + 分述不同景物的变化”;

2. 仿行文思路:针对“按时间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的课文,模仿写作顺序。例如阅读《风筝》(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发展顺序),仿写《一次有趣的活动》,要求清晰写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过程。

(三)手法借鉴型:聚焦“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

高年级(5-6 年级)学生需掌握“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表达技巧,可设计“仿手法 + 创情境”的读写任务:​

1. 仿修辞手法:阅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段落,模仿并创新。例如阅读《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仿写“校园的樱花树是那么美丽,就像……”,要求运用比喻手法。

2. 仿描写方法:阅读“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段落,模仿刻画人物。例如阅读《少年闰土》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外貌描写,仿写“我的同桌”,要求抓住“外貌特点 + 性格关联”(如“圆圆的眼睛总带着笑意,一看就知道她很开朗”)。

二、以写助读:从“输出”到“深化”,提升阅读深度

“以写助读”聚焦“通过写作推动深度阅读”,核心是“设计思辨性、创造性写作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适合中高年级提升阅读能力。

(一)感悟表达型:通过“写感受”深化情感理解

针对“情感丰富的课文”(如散文、记叙文),设计“读后感、批注式写作”任务:

1. 批注式写作:阅读时在课文空白处写“疑问、感受、联想”。例如阅读《慈母情深》中“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批注:“‘揉得皱皱的’‘龟裂的手指’能看出母亲很节俭、工作很辛苦,我想起妈妈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餐的样子”。

2. 片段读后感:选择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片段”,写 200 字左右的感受。例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写“父母两种评价对‘我’的影响”的感受,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如“妈妈总鼓励我,爸爸总提醒我不足,他们的爱都让我进步”)。

(二)补白想象型:通过“写细节”丰富文本认知

针对课文中“留白处、省略处”,设计“补写、续写”任务,培养想象力与文本解读能力:

1. 补写细节:补充课文中“未详细描写的场景或心理”。例如阅读《司马光》,补写“其他孩子吓跑后,司马光心里想什么”:“司马光看着小伙伴掉进瓮里,心里很着急:‘不能慌,得想办法救他!’他看看周围,发现旁边有块大石头,眼睛一亮”。​

2. 续写结尾:针对“开放式结尾”的课文,续写后续故事。例如阅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续写“老屋又遇到了谁,是否愿意继续帮忙”,要求符合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三)思辨探究型:通过“写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针对“具有争议性、思考性的课文”,设计“辩论稿、观点短文”任务:

1. 观点短文:阅读后围绕“核心争议点”写观点,并用文本证据支撑。例如阅读《精卫填海》,写“你认为精卫填海值得吗”,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如“值得,因为精卫的执着体现了‘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或‘不值得,因为填海效率太低,可换更聪明的方法’”)。

2. 辩论稿:分组撰写辩论稿,开展课堂辩论。例如阅读《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建圆明园’是否有必要”撰写辩论稿,正方需从“文化传承”角度找论据,反方需从“历史警示”角度找论据,深化对文本“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读写共生:从“融合”到“创新”,实现能力进阶

“读写共生”是读写结合的高阶形态,核心是“以读为基础、以写为创新,读写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强调“个性化表达与深度思考”,适合高年级及有一定读写基础的学生。

(一)主题拓展型:围绕“课文主题”开展拓展读写以课文主题为核心,链接课外资源,开展“读课外书 + 写专题作品”的活动

1. 主题阅读:围绕课文主题推荐课外书,如学习《伯牙鼓琴》后,推荐《中国古代知音故事》;学习《草虫的村落》后,推荐《昆虫记》。

2. 专题写作: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完成专题作品。例如“知音主题”读写活动后,写“我眼中的知音”短文,可结合伯牙子期故事与课外书中的知音案例。

(二)跨媒介融合型:结合“多媒介形式”创新读写成果

利用“文字 + 图片 + 音频 / 视频”等跨媒介形式,让读写成果更丰富、更立体:

1. 图文结合:阅读写景散文后,画“课文中的美景”并配文字解说。例如阅读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画“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狭窄”“内洞的奇石”,配文字:“外洞很宽敞,像个大会堂,能容纳一千或八百人开会;孔隙窄得很,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2. 音视频结合:阅读民间故事后,录制“故事朗读音频”并配“故事背景介绍”文字;或拍摄“课本剧视频”,撰写“剧本脚本”,在脚本中融入对课文人物、情节的理解(如改编《牛郎织女》剧本时,丰富“老牛与牛郎对话”的细节,体现老牛的“善良”)。

四、结语

读写结合不是“读”与“写”的简单叠加,而是“以读为基、以写为用、读写互促”的有机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立足学生学情与课程标准,灵活运用“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共生”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习方法,在写作中深化理解、创新表达,最终实现“从‘会读’到‘善写’、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