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作用

作者

陈春玲

霞浦县第八小学

摘要:本文以小学音乐教育为探究背景,探讨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应用面临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路径与优化实践策略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旨在推动民族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民族乐器;小学音乐教学;应用现状

一、探析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中,民族乐器教学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其一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缺乏民族乐器专业背景,对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教学方法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制约了民族乐器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其二教学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众多小学受限于经费等客观条件,无法配备齐全的民族乐器,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民族乐器教材相对匮乏,现有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其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呈现单一化倾向,当前民族乐器教学多局限于简单的器乐知识介绍与基础演奏技巧训练,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传授,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而在家校合作层面,家长对民族乐器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未能形成学校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果的巩固与延伸。值得关注的是,城乡之间民族乐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面临更为严峻的师资短缺与设备不足问题,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

二、构建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为有效应对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实困境,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路径成为必然选择。民族乐器教学的融合需要从整体课程体系入手,将乐器知识与演奏技能有机嵌入现有音乐课程框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乐器种类。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推动尤为重要,民族乐器教学应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相互渗透,在讲授乐器时融入相关文化背景、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内容,使学生在多维度学习中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引入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得深刻体验。

以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这首作品展现了葫芦丝的独特韵味,教师应当运用多元融合策略深化教学效果。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傣族民俗文化资料,了解傣族竹楼、泼水节等生活场景与文化习俗,为音乐学习奠定文化背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竹林月色图片,营造“月光下的凤尾竹”意境,同时播放葫芦丝演奏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器音色与音乐特点。在主体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聆听完整曲目,感受音乐情绪与结构特点;随后介绍葫芦丝的构造原理与演奏方法,可借助实物或模型展示;接着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葫芦丝与其他民族乐器的异同点,深化对民族乐器体系的认识。

三、优化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优化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设计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应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教研活动,提升音乐教师对民族乐器的专业认知与操作技能,建立“导师带徒”机制与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是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物质基础,学校需有计划地采购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民族乐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同时编制或引进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材,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引导教学方向至关重要,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技能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习成果。家校合作的深化能够有效扩展教育空间,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家长对民族乐器学习的认识,提供必要的家庭指导,形成教育合力。区域协作网络的构建则为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学校间联动机制、城乡结对活动与远程教学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教育差距。民族乐器教学模式创新也应受到关注,可以尝试“大课教学、小组训练、个别辅导”的组合式教学模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与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赏《赛马》为例,该曲目是由民族乐器二胡演奏的经典作品,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实践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深入探究《赛马》的音乐特点与文化背景,收集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与二胡实物,制作教学辅助材料如马蹄声音效、草原图片等,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当讲述简短的蒙古族赛马故事或展示蒙古族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奔驰的骏马,激发学习兴趣;随后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模仿马匹不同状态下的动作(如小步走、慢跑、奔跑等),建立身体与音乐的联系。在作品聆听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聆听完整作品,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与速度变化;然后分段欣赏,引导学生识别不同段落中的音乐形象(如马儿悠闲散步、欢快奔跑、激烈比赛等);接着重点介绍二胡这一民族乐器,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二胡的构造、发音原理与演奏方法,特别强调二胡在表现马蹄声、马鸣声等方面的独特技巧。课堂延伸方面,教师应当组织“二胡与其他弓弦乐器比较”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二胡与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异同;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其他由二胡演奏的作品,扩展音乐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故事、舞蹈等)表达对《赛马》的理解,发展综合艺术素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民族乐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民族乐器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融合路径与优化实践策略的解决方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民族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音乐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雅诗.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7):108.

[2] 韩雪.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音乐鉴赏,2023(2):102-104.

[3] 李剑琴. 民族乐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J]. 中华传奇,2020(13):100. DOI:10.12220/j.1003-9619.2020.1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