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课程设计与实践

作者

陈春玲

霞浦县第八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讨小学音乐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路径。通过对多元文化音乐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分析,提出了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实践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音乐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策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构建具有文化包容性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促进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一、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将多元文化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基于文化多样性原则构建的小学音乐课程体系,不仅需要关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应包含世界各地区特色音乐元素的介绍与体验。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传统课程设计往往侧重于单一文化视角,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认知的需求。因此,创新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框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应突破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局限,将文化理解与尊重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二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需打破以西方经典音乐或本土传统音乐为主的单一模式,适当增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在多元音乐风格的对比中感受文化差异。三是在教材编排上,可以采用主题式组织方式,如“世界节日音乐”“各国民间舞曲”“不同文化的儿童歌谣”等,将相似主题下的多元文化音乐内容进行对比呈现,有助于学生建立跨文化联系。

课程评价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不仅关注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掌握情况,还应重视其对不同文化音乐特征的感知与理解能力,以及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尊重与包容态度。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整合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实践,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多元文化音乐体验环境。同时,可以邀请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音乐家或社区艺术工作者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文化交流机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比较不同文化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促进其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效果评估

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模式支撑,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需求。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背景下,情境创设与体验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体验—理解—创造”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多感官参与的基础上建构音乐认知,并通过创造性表达内化音乐体验。这一模式需要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的好奇心,继而通过引导性聆听与分析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文化音乐的特征与内涵,最终鼓励学生基于已有认知进行创新性表达与应用。

以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教学为例,该课以我国传统童谣为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先通过“寻找校园美景”的情境活动导入,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激发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过渡到对歌曲主题的理解。在歌曲聆听环节,教师不仅关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师生情谊,并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使音乐学习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在演唱教学中,教师采用“声情并茂”的教学策略,通过朗读歌词、分析情绪变化、表情律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脉络,实现对歌曲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在创造性表达环节,教师设计了“音乐创意画”活动,鼓励学生将对歌曲的理解转化为视觉形象,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感受,实现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这种融合多元文化视角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为学生今后理解与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奠定了情感基础与认知框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优化,可持续发展推进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资源支持体系,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在资源整合层面,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多元文化音乐资源库,汇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作品、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此同时,开展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教学经验交流,通过教研联盟等形式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与创新应用。在校外资源开发方面,积极引入社会文化资源,如邀请民间艺人、专业音乐人进校园,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音乐厅等场所,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拓宽学生音乐体验的渠道与空间。通过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以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为例,这首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我国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元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应当通过学校资源库调取该歌曲的历史背景资料、电影片段以及不同版本的演绎视频,并与语文学科中有关童年主题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文化理解视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北京什刹海的实景图片或视频,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建立歌曲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的联系。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还可以引入我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为拓展学习深度,教师应当借助校外资源,如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团体进校园,为学生展示传统划船号子或相关民俗表演,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这种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了歌曲的文化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为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结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课程设计与实践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可以构建具有文化包容性和时代特征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培养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视野,为其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胸怀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探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和长效发展路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鲁华.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J]. 科学咨询,2019(43):99.

[2] 刘渝蓉.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以中、英两国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之比较为例 [J]. 艺术教育,2022(4):60-65.

[3] 毕晓佩. 打破审美壁垒,感受多元艺术——跨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构建策略[J]. 智慧少年,2024(3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