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
尚俊松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市 310056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经济建设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特色小镇,能够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有效缓解大城市病。同时,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有助于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特色小镇;规划原则;建设路径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原则
1.1 科学规划,彰显特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需遵循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原则,这就意味着规划之前,工作人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充分了解区域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以此为基础进行精准定位。通过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特色小镇能够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同时,规划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每个特色小镇都应有其独特的定位和特色,避免盲目模仿和重复建设[1]。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风貌。此外,还要注重小镇功能的完善,提升小镇的宜居性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1.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确保小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绿道、公园、湿地等,为小镇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作,降低小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压力。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产业的入驻和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小镇的绿色发展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3 产业支撑,创新驱动
产业是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因此,规划期间一定要注重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使小镇拥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一方面,聚焦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明确小镇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同时,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小镇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小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并注重培养本土的创新力量,激发小镇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小镇发展根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不断完善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涵盖交通路网、能源供应、水利设施、数字化平台及生态环保等维度。以交通为例,需构建“外联内畅”的立体化交通体系,通过高铁、城际轨道等与中心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内部则通过智慧公交、慢行系统提升可达性。同时,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体现绿色低碳导向,例如推广分布式能源站、海绵城市技术、5G基站与物联网节点,为智慧化管理提供硬件支撑[3]。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建设标准与区域发展水平不匹配,部分中西部小镇面临资金缺口与技术人才短缺双重制约。对此,可建立“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财政分担机制,优先实施补短板项目;引入BOT、TOD等市场化模式,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基建投入;建立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运用BIM技术优化管养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需规避过度超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应结合人口流动趋势与产业定位动态调整规划,确保基础设施的适配性与经济性。
2.2 强化公共服务配套,构建宜居宜业的人本空间
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的提升是特色小镇吸引人才、留住人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实践中应重点破解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建立与城镇规模相适应的分级服务体系。教育领域应推动“县管校聘”改革向小镇延伸,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医疗资源配置需构建"县域医共体+社区健康驿站"网络,运用远程诊疗系统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匮乏难题。文化设施建设应深挖在地文化基因,打造兼具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非遗工坊、乡村图书馆等。针对新市民的差异化需求,需重点完善保障性住房、托育机构、老年食堂等民生设施[4]。实施难点在于公共服务投入的持续性与运营效率,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建立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服务集成,例如,居民可以在布设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延伸点的专业设备一键取号排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通讯,远程办理包括就医记录册申领、更换、补发,长期护理保险相关事务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查询等高频服务事项。此外,还应努力完善公共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将居民满意度纳入考核体系。需警惕盲目追求“高大上”造成的运营成本压力,应坚持需求导向与适度超前相结合。
2.3 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
传统依赖土地财政和平台公司融资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探索“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导+金融工具创新”的组合路径。政府机构应设立省级特色小镇专项基金,通过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发挥杠杆效应;推广PPP模式时需完善绩效付费机制,建立基于项目收益的现金流闭环。同时,利用创新性金融工具拓宽利用空间,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基础设施REITs盘活存量资产,探索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此外,社会资本方面可设计“产业+社区+文旅”综合开发包,通过经营性项目平衡公益性投入,如采用EOD模式将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捆绑运作。风险防控需建立“借、用、管、还”全流程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建立资金共管账户防范挪用风险。比如,浙江部分小镇通过产业基金撬动社会投资占比超70%,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金融化倾向,确保项目收益与偿债能力匹配。未来可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绿色金融工具,形成可持续的投融资生态。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基于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和产业支撑等策略,特色小镇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些小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特色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此外,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娟.农村文旅小镇创意设计特色化发展[J].核农学报,2022,36(12):2561-2562.
[2]陈年生.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的“文+农”特色小镇规划发展[J].绿色科技,2021,23(21):36-38.
[3]王汉,瞿萧羽,庄敬宜.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要点分析[J].现代园艺,2021,44(16):80-81.
[4]张林,刘作燕.文化建设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