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赋能农村小学数学减负增效

作者

王玉金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臧屯镇关家务中心小学 邮编:065900

标明: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主持人:苏磊,课题编号:2023270)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展开探究,聚焦减负增效目标实现路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丰富数字资源内容深化数学理解,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为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对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需要寻找突破口。信息技术凭借其交互性、直观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机遇。本文聚焦信息技术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赋能作用,从教学模式优化、资源内容丰富以及评价方式创新三个维度探讨减负增效路径,希望能够为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数学学习高效化

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主要表现为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智慧课堂构建三方面。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学生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预习知识点,课前完成基础概念学习,课堂时间则重点用于解决疑难问题,进行拓展训练,极大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师生共同录制分数加减法微课,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基本概念规则,课堂上直接进入应用练习环节,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微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制作五到八分钟微视频,将抽象数学概念形象化呈现,学生可反复观看直至理解,有效解决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问题。

智慧课堂构建则通过互动白板、答题器等设备,实现全员参与互动,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情,精准调整教学进度。数学游戏化教学借助趣味软件让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巩固知识点,改变传统题海战术单调乏味状况。信息技术辅助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以及体验式学习占主导地位,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二、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促进数学理解深入化

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云服务等渠道,农村学校获取优质数字资源成为可能,弥补区域资源不足问题。多媒体课件将抽象数学概念形象化呈现,学生通过视听结合方式加深理解记忆。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数学情境,增强学习体验感。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习情况精准推送适合内容,实现个性化资源供给。微课视频可供学生按需反复观看,既解决课堂理解不足问题又满足学习进度差异需求。数学游戏软件融合趣味性与知识性,让枯燥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数字故事将数学概念融入情境中讲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农村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平台与城市学校开展协作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本校资源质量。线上答疑系统解决农村学生课后无人辅导难题,随时随地获得学习支持。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信息技术显著丰富学习资源内容。教师需要利用数字化平台搜集各种七巧板电子拼图资源,学生通过拖拽操作,发现七块板子排列组合特点,直观感受七七四十九概念。在趣味动画中小猴子摘香蕉情境引入,每棵树七根,共七棵树,学生跟随动画进行累加计算,自然引出乘法意义。交互式练习软件设计摘果子游戏,正确回答7×3=问题,屏幕上相应果子落入篮中,强化记忆增添乐趣。数字化口诀卡片通过声音、图像多感官刺激,增强记忆效果。在仿真农场场景中学生扮演小卖家,按七个一组打包商品,计算总数,将抽象计算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智能评测系统记录背诵情况,针对易错点自动增加练习频次。这些信息化资源不仅使枯燥口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深层次理解,实现轻松记忆体现减负增效理念。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推动数学应用个性化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局限,构建更加科学全面评价体系。智能评价系统实现即时反馈,学生完成任务后立刻获知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大数据分析技术绘制每位学生知识掌握热力图,精准标注薄弱环节,为后续教学提供科学依据。电子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习轨迹包含作业完成、课堂表现、思维发展等多维信息,关注过程性表现。项目式学习评价注重实践能力考查,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展示数学应用能力。游戏化评价引入积分徽章机制,激发学习动力减轻考试焦虑。人工智能辅助下评价标准从唯分数论转向能力素养综合评估,农村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机会。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进行学习反馈。家校共评机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形成教育合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为例,信息技术支持下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创新特点。教师利用智能测评软件设计三角形判断题库,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作答,系统自动分析每位学生对等腰、等边、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识别准确率,生成个性化薄弱点报告。三维立体模型软件允许学生自由拖拽三角形顶点,观察角度边长变化规律,系统记录操作轨迹,评估探究能力表现。校园测量任务要求学生使用测量工具采集实际物体三边数据,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拍照上传证据,评价实践应用能力。小组协作完成三角形稳定性实验,设计承重结构,进行线上展示讲解,评委包括远程专家、其他班级学生等来打破传统评价主体局限。智能题库根据每位学生作答情况,自动调整后续题目难度,实现评价与学习无缝衔接。学生利用数字绘图工具创作三角形王国故事,既考查知识理解又培养创新思维,评价维度更加立体全面。这些创新评价方式既减轻学生应试压力又全方位展示数学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结论: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丰富教学资源内容深化数学理解,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现从重负担、低效率向轻负担、高效能转变,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明显增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数字资源,构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伟宏. 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探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33):19-21.

[2] 柴晚霞. 如何落实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12):1-3.

[3] 胡芳萍. 如何看待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问题[J]. 新课程·上旬,2021(3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