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干预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效能探究

作者

周焱

江北外国语学校315000

摘要:本文聚焦心理干预对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效能影响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索心理干预策略融入语文教学实践路径,构建语文学习效能评估方法与优化机制。适当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应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能。本文提出系统化、个性化心理干预实施建议,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干预;学习效能

引言: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小学生面临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单一、心理障碍明显等问题,制约学习效能提升。心理干预作为教育心理学重要领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新视角。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探究心理干预提升语文学习效能途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效能现状分析与问题透视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效能现状表现复杂多变。从学习心理层面看,许多学生学习动机外在化趋势明显,将语文学习视为完成任务或获取分数手段,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学生阅读兴趣低下,阅读习惯未能有效养成,课外阅读时间不足,阅读内容局限于教材或指定材料。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常表现出惧怕写作心理,创作积极性不高,文章内容单薄,表达方式固化,缺乏个性与创新。小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口头表达胆怯与书面表达障碍并存。

从学习行为层面分析,学生学习方法简单粗放,缺乏有效学习策略指导,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不足。从学习环境层面考量,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理念存在脱节,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能力培养;同伴互助学习氛围营造不足,语文学习过程趋于孤立化。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教师往往侧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关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真实状况。

二、心理干预策略融入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路径

认知层面干预关注学生思维模式调整,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学生打破固有学习思维定式;元认知层面干预注重学习反思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掌握规划、监控、评价等策略;情感层面干预强调积极情绪激发,建立学习积极情感联结;动机层面干预聚焦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增强学习持久性;行为层面干预注重学习行为塑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准备阶段应用心理预热技术,通过正念练习、情景想象等方式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课中互动环节融入社会认同干预,构建积极互动氛围;课后反思阶段实施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实施过程注重个性化干预方案构建,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情感特征、学习风格差异,采取相应干预策略组合。干预效果评价采用多元评估手段,全面把握干预效果,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

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教学为例,心理干预策略融入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针对战争题材可能引发学生恐惧心理,设计战争与和平心理对话活动,引导学生安全表达感受,消除心理防御机制;采用目标预设法,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期待。课中教学环节,阅读黄继光堵枪眼片段时,运用情境重建技术,通过音效配合、场景想象等方式,创设战场氛围,激发情感共鸣;结合认知重塑技术,引导学生从牺牲生命很可怕转变为为崇高理想献身值得敬仰认知;采用角色代入法,让学生分组扮演战士角色,体验当时心理历程;融入价值澄清技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英雄气质,内化价值观。课后拓展阶段实施心理延伸活动:设计写给英雄一封信任务,运用表达性写作技术,帮助学生整合认知与情感体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语文学习效能提升评估方法与优化机制

认知领域评估聚焦知识掌握深度与思维发展水平,通过文本理解检测、概念图构建任务等方式,评价学生认知结构变化;情感领域评估关注学习态度、兴趣、动机等心理要素变化,采用情感体验日记、兴趣测查等方式,捕捉情感变化轨迹;行为领域评估聚焦学习行为模式转变,通过学习策略应用情况、阅读写作习惯养成等方面,判断行为调整成效;元认知领域评估注重反思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发展,通过学习规划执行情况、问题解决策略选择等任务,评价元认知水平提升。评估实施应形成连续性监测机制,包括干预前基线评估、干预中过程评估、干预后效果评估、干预后延续性评估四个环节。评估数据收集整合定量与定性方法,通过学习效能量表、课堂参与度观察、作品分析、师生访谈等多种手段。基于评估结果,构建三级优化机制:宏观层面建立全校心理干预支持系统;中观层面形成年级组协同研讨机制;微观层面实施班级个性化干预方案调整。优化过程中应注重形成闭环反馈系统,通过评估-反馈-调整-再评估循环路径,实现干预策略持续完善。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多维评估与优化机制具体落实如下:教学前评估环节,教师采用阅读态度测查了解学生对英雄主义题材接受度,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英雄离我们太遥远心理距离感,针对性设计心理干预方案;认知层面预测学生可能混淆舍生忘死与盲目牺牲概念,预设认知澄清活动。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章高潮部分五壮士跳崖情节,设计情感体验评估任务,让学生用表情符号标注阅读感受;随即实施情绪调节干预,引导学生从害怕牺牲转向敬佩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五壮士能作出跳崖选择,评估学生价值认同度,并针对认同度低学生开展个别价值澄清辅导。通过心理干预,学生对英雄人物认同感明显提升,写作表达中情感深度增强。

结论:小学生语文学习效能现状存在学习动机外在化、阅读兴趣低下、写作能力发展滞后等问题,心理因素扮演关键角色。心理干预策略融入语文教学能从目标引导、兴趣唤醒、情境沉浸、互动激励等角度展开,构建系统干预体系。科学评估与优化机制应关注认知、情感、行为、社会性等多维指标,形成完整闭环。恰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与学习策略运用能力,改善整体学习效果。未来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心理干预与语文教学融合,构建更加科学完善语文学习效能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瑾.小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心理干预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1.

[2] 赵幸福,程灶火,杨碧秀,等.小学生学习困难心理干预纵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6):2.

[3] 王福平,孙丽丽,张雁侠,等.实施积极心理干预,促进小学生学习力提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