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现状及改进建议

作者

郝倩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消化内镜作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工具,其清洗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医疗效果。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执行在不同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环节存在操作不规范、消毒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通过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主要障碍包括人员培训不足、流程管理不严及设备老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培训教育、完善操作流程及引入先进设备等改进建议,旨在提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健康。

引言:

消化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清洗消毒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内镜结构复杂且重复使用,清洗消毒过程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严重感染事件,威胁患者安全。近年来,医疗机构在消化内镜消毒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实际操作中的规范执行仍面临挑战。探讨当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执行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成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提升诊疗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现状分析

消化内镜作为现代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清洗消毒规范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然而,当前各医疗机构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环节的规范执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理想标准。消化内镜结构复杂,内部通道狭窄且多弯曲,极易滋生细菌和病毒,若清洗消毒不到位,将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通过对多家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的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机构已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疏漏,主要表现在预处理不及时、机械清洗不彻底以及消毒液配制不规范等方面。

从人员管理和操作流程角度分析,许多医疗单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导致部分操作步骤执行不严谨,甚至忽视了消毒环节的关键细节。此外,清洗消毒设备的老化和维护不及时也对规范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设备无法满足高效清洗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消毒环境的控制同样不容忽视,洗消区域的布局不合理和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消化内镜,操作规范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未能做到针对性处理,导致消毒效果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医疗质量监管力度的加强,多数医院在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用自动化清洗消毒设备比例逐渐提升,消毒液种类和浓度的科学管理也有所改善。但是,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执行仍受到人员素质、设备条件、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深入掌握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水平,保障临床应用的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二、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在医疗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导致规范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清洗消毒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流程控制缺失、设备技术落后等因素交织,成为制约内镜安全使用的主要瓶颈。内镜结构复杂,尤其是镜身和操作通道内壁存在盲区,传统手工清洗难以彻底清除残留的生物膜和病原微生物,这种残留极易造成交叉感染。部分医疗机构在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上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消毒时间不足,影响消毒效果。此外,消毒设备如自动清洗机的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不到位,设备性能下降,增加了消毒失败的风险。消毒剂过度使用或误用不仅损害内镜材质,还可能引发患者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影响内镜的功能完整性。

人员因素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同样不可忽视。执行清洗消毒任务的工作人员多为护士或辅助技术人员,其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理解偏差和操作失误。缺乏系统性的在岗培训,使得新进人员难以迅速掌握规范流程,老员工因缺乏持续教育容易形成侥幸心理,忽略细节环节。工作压力大和人手不足也影响了消毒质量,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多任务并行、时间紧张的情况,促使操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跳过关键步骤或缩短消毒时间。此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责任追溯体系,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和管理体系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的难度。内镜消毒间布局不合理、清洗消毒区与洁净区未严格分离,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和交叉污染。部分医疗机构消毒用品和设备采购缺乏科学规划,经济压力限制了先进设备的引进和高质量消毒剂的使用,设备老化和消耗品质量不稳定带来隐患。制度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内镜清洗消毒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细致的管理规范,使得不同岗位职责界定不清,工作协调不足。管理层对内镜清洗消毒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流于形式,未形成闭环管理。

三、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的改进措施

提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的关键在于完善操作流程和强化管理制度。针对清洗消毒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应推广自动化清洗消毒设备的应用,通过机械化和智能化手段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清洁和消毒的均匀性与彻底性。合理配置酶洗剂和高效消毒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确保消毒效果。清洗消毒流程的每一环节需建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操作细节和质量控制点,落实全过程的规范执行。应定期开展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采用 ATP 荧光检测、生物指标监测等方法评价微生物清除率,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提升规范执行的科学依据和实效性。

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在改进措施中占据核心地位。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消毒理论、设备操作、风险防控及突发事件应对,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建立系统的技能考核和定期复训机制,确保技术水平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推动多学科团队合作,促进消毒科室与临床科室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强化监督检查和质量反馈。注重培养操作人员的细节把控能力,增强其对内镜消毒风险的敏感性和防控能力,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执行偏差。

改善环境条件和优化管理体系同样是提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的必要保障。医疗机构应合理规划内镜清洗消毒空间,确保清洗区、消毒区和洁净区明确分隔,防止交叉污染。加强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换代,保障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制定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管理层应提高对内镜消毒工作的重视,配备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推动消毒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管理科学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体系,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提供坚实基础。

结语: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严格执行是保障患者安全和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当前医疗机构在执行过程中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操作不规范、人员培训不足及设备老化等问题,影响消毒效果和医疗质量。提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管理,需加强操作人员专业培训,完善设备更新与维护,加强流程监督与环境控制,从而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只有持续优化清洗消毒流程,才能为临床消化内镜安全应用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强 , 李慧 .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现状及改进措施 [J]. 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21, 31(5): 1204-1208.

[2] 张立国 , 赵敏 . 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情况调查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0, 36(11): 830-834.

[3] 陈晓东 , 刘芳 . 内镜消毒流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9, 29(7): 1476-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