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小学美术家校共育模式创新

作者

李小舟

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西溪实验小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平台为小学美术家校共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本文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新型家校共育模式,通过分析传统家校共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不足,阐述数字化平台在家校沟通、资源共享、教学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具体的创新策略与实践方法,旨在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学化平台  小学美术  家校共育

一、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校共育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数字化平台的兴起为小学美术家校共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加强家校之间的实时互动与合作,可以构建更加高效、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家校共育生态系统。

二、传统小学美术家校共育模式的局限

传统小学美术家校共育往往依赖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电话沟通等方式。这些方式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资源共享有限、家长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例如,家长会时间有限,难以深入探讨美术教育的具体方法与实践;家长学校讲座的频次较低,不能满足家长持续学习与交流的需求;电话沟通缺乏直观性与系统性,不利于全面展示学生美术学习成果与问题。

三、数字化平台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势

1. 实时便捷的沟通

数字化平台如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家长与教师能够随时交流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2. 丰富的资源共享

网络上众多的美术教育网站、数字博物馆、艺术展览线上平台等,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海量的美术教学资源,包括绘画教程、艺术作品赏析、美术史资料等,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多样化的教学拓展

借助数字化绘画软件、在线美术课程平台等,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拓展性的美术学习与创作实践,教师也能远程指导,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四、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小学美术家校共育创新策略

(一)构建家校共育数字化沟通平台

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小学美术家校共育 APP 或微信小程序。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定期发布美术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学生课堂作品展示等内容;家长则可以上传学生在家中的美术创作过程视频、作品照片,并分享亲子共同参与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同时,平台设置在线答疑、讨论区等功能,方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围绕小学美术教育展开深入交流。例如,教师发布了一次以“春天的色彩”为主题的绘画课程后,家长可以在讨论区分享自己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春天、收集绘画素材的经验,也可以针对孩子在色彩运用上的困惑向教师提问。

(二)开展数字化美术亲子活动

利用数字化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亲子活动。例如,线上亲子绘画比赛,设定特定的主题如“我的家庭”“未来城市”等,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创作一幅数字绘画作品或实体绘画并拍照上传至平台,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平台上展示获奖作品及创作心得。还可以开展数字艺术展览亲子导览活动,学校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合作,推出线上虚拟展览,家长与孩子在家中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参观,并录制导览视频分享在平台上,讲述自己对展览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整合数字化美术教育资源库

学校和教师整合优质的数字化美术教育资源,分类整理后上传至家校共育平台。资源包括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技巧视频教程、中外著名美术作品高清图片及赏析文字、不同艺术风格与流派的介绍资料等。同时,鼓励家长分享自己收集或创作的美术教育资源,如手工制作教程、民间美术传承故事等。例如,一位家长擅长剪纸艺术,他可以将剪纸的步骤视频、图案设计思路等上传至资源库,供其他家长和学生学习借鉴。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需求,推荐家长和学生有针对性地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如在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时,引导学生观看民间美术资源并进行创作实践。

(四)实施数字化美术学习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小学美术学习评价体系。教师通过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美术学习表现,包括作品完成质量、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与家长合作创作的成果等多方面因素,给予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以可视化的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给家长和学生,让他们清晰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成长轨迹。同时,设置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功能,家长可以评价学生在家中的美术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学生也能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例如,在一个学期的美术课程结束后,教师生成的评价报告中显示学生在色彩搭配方面有明显进步,但在构图创新上还有待提高,家长评价学生在家中绘画的专注度有所提升,学生自评对不同绘画材料的掌握更加熟练,三方评价相互补充,为下一阶段的美术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五、实践案例分析

某小学引入了一款名为“艺教通”的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平台上发布了本学期的美术课程体系,包括“创意绘画”“手工制作”“艺术欣赏”等多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创意绘画”课程中,教师布置了“我的梦想家园”主题绘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创作并通过平台上传作品。一位家长在辅导孩子创作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建筑造型设计上存在困难,于是在平台的讨论区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回复并分享了一些建筑绘画的技巧视频资源。同时,学校组织了线上亲子手工制作大赛,主题为“环保小卫士”,家长与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并将制作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在艺术欣赏模块,学校与当地美术馆合作推出线上梵高作品展览,教师布置亲子导览任务,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撰写导览词并录制音频上传至平台。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该校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显著提高,家长对美术教育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也大大增强。

六、结论与展望

数字化平台为小学美术家校共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构建数字化沟通平台、开展亲子活动、整合教育资源库和实施数字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美术家校共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数字化平台的使用规范、数据安全、家长与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等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融入教育领域,小学美术家校共育模式将进一步创新与优化,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美术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