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蒙汉翻译探究

作者

格根哈斯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017001

摘要:本文从语言特征解析、文化负载词识别、典型案例分析三个维度探讨蒙汉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蒙古语汉语存在词汇结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差异,翻译工作需结合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经验,采用归化异化等策略克服障碍。通过分析草原文化、宗教习俗等领域典型案例,提出跨文化语境下解决问题方法,希望能够促进蒙汉文化交流沟通,提升翻译质量水平,为少数民族语言探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蒙汉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引言:蒙汉翻译作为连接两种文化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蒙汉翻译面临诸多挑战,尤其体现在文化差异层面。蒙古族汉族分别拥有独特历史背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形成各自语言特点。本文聚焦文化差异背景下蒙汉翻译问题,从语言特征解析、文化负载词识别、典型案例分析三方面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寻找有效翻译策略,促进蒙汉文化间深入交流,增进民族互相理解。

一、蒙汉文化差异下的语言特征解析与翻译策略思考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则归入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表达方面呈现明显差异。蒙古语采用黏着性语法特点,词根加附加成分构成,句子结构遵循主宾谓顺序;汉语则具有孤立语性质,依靠虚词语序表达语法关系,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这些基本语言特征差异构成蒙汉翻译首要障碍。蒙古语词汇系统中牧业生活相关词汇极为丰富精细,如对马匹年龄、毛色、体态区分远超汉语;而汉语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许多独特表达,这些语言现象均反映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差异。

蒙古族游牧文化形成直观具象思维方式,表达倾向形象生动;汉族农耕文化则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含蓄内敛。面对这些差异,翻译工作需采取灵活策略。理解两种语言结构差异基础上进行转换重组,避免生硬对应。针对文化特有概念,可采用归化异化结合方法:对目标语读者熟悉概念采用归化策略,寻找功能对等表达,对体现源语文化独特内涵概念则宜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貌并加注释说明。注重表达习惯转换,将蒙古语具象表达转为汉语抽象表达时保留原意精髓。翻译实践中应建立完善蒙汉双语知识体系,积累专业术语对应关系,提高翻译工作效率准确度。蒙汉语言特征差异虽然构成翻译挑战,但通过科学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完全可以实现两种语言间准确传递,为蒙汉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二、蒙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识别与跨文化转换尝试

文化负载词作为凝聚特定民族文化精髓语言单位,在蒙汉翻译中占据重要位置。准确识别文化负载词并实现跨文化转换,成为翻译质量关键因素。蒙古族文化负载词主要分布于几大领域:游牧生活类词汇包括牧业生产、畜牧管理、乳制品加工等,如下马酒表示蒙古族迎客礼仪,宗教信仰类词汇,蒙古族传统萨满教及藏传佛教相关术语,如敖包既是宗教祭祀场所又代表草原文化标志。服饰器物类词汇,如蒙古袍不仅是服装名称更蕴含着对蒙古族生活环境适应智慧,社会组织类词汇反映了蒙古族历史社会结构。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面临多重困难:概念对应缺失,许多蒙古族特有事物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文化内涵难以传递,即使找到对应词汇也难以涵盖全部文化背景;情感色彩难以把握,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感情色彩。

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几种转换尝试:采用直译加注释方法,保留原词音译同时增加必要解释,使读者理解原文化内涵,使用功能对等法,寻找目标语中功能相似表达,便于读者理解接受。灵活运用增补删减技巧,根据语境需要适当增加背景信息或简化次要内容,创造性转译方法,针对高度文化性词汇进行创造性转换,既尊重原文又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还应注重民族文化心理因素,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解或冒犯。蒙汉翻译中文化负载词处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科学识别分类并采取灵活转换策略,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原文化特色同时实现跨文化交流目标。

三、蒙汉翻译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法

蒙汉翻译实践中存在大量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总结提炼出实用解决方法。在文学作品翻译领域,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汉译为例,该作品包含大量草原文化意象、英雄事迹描写、宗教色彩表达,译者面临术语选择、韵律保留、文化意象转换等多重挑战。解决路径包括建立完整术语库确保一致性,灵活处理韵律节奏,追求艺术效果而非机械对应,重视文化意象转换,通过适当增补背景使汉语读者理解原作精髓。实用文本翻译案比如蒙古族法律文书汉译过程中,既要保证法律术语准确性又要兼顾两种法律体系差异。解决方法主要有统一法律术语标准,参考已有权威翻译,注重语境语用因素,避免因字面翻译导致误解。必要时增加说明性文字,阐明特定法律概念背景。科技文献翻译案例,蒙古族传统草药医学著作汉译时,由于两种医学体系差异,许多专业术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

解决策略包括采用音译加解释方式,保留原术语同时增加科学解释,查证考据相关概念,确保译文专业准确,必要时引入现代医学术语进行辅助说明。在日常交际翻译中习俗礼仪类表达往往蕴含深厚文化背景,直译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比如蒙古族问候语吃饭了吗并非真询问用餐情况而是礼貌性问候,汉译时需根据语境适当调整。针对所有案例类型,本文归纳出几点通用解决方法:建立完善参考资料,包括双语词典、术语表、文化背景材料等培养跨文化意识,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并在翻译中灵活处理。注重译后审校,邀请双语专家核查译文准确性,持续学习更新,关注语言文化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翻译策略方法。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蒙汉翻译实践中遇到问题,提高翻译质量水平。

结论:通过分析蒙汉文化差异下语言特征、文化负载词处理、典型案例实践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蒙汉翻译中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蒙汉翻译工作必须立足于对两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内涵,借鉴成功案例经验。针对蒙汉语言结构差异应采取灵活调整语序、句式转换等方法,面对文化负载词可运用直译加注释、功能对等等多种技巧,实践案例中遇到具体问题则需结合语境特点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未来蒙汉翻译应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资源库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那木吉拉. 蒙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翻译策略探究[J]. 文存阅刊,2020(12):151.

[2] 那·欧云沙娜. 探究蒙汉翻译的文化功能[J]. 中文信息,2019(7):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