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难点与优化路径

作者

格根哈斯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017001

摘要:本文聚焦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领域存在问题,从语言结构、文化转换两方面分析蒙汉翻译难点,探究优化路径与方法构建。本文发现蒙古语与汉语在句法结构、术语体系等方面差异明显,文化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翻译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术语标准化建设、语料库应用、跨文化思维训练等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提升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质量促进蒙汉双语交流与科技文化传播。

关键词: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翻译难点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文本翻译需求日益增长,而蒙汉翻译作为重要语言,在促进民族地区科技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由于蒙古语与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加之科技文本专业性强、术语繁多,使得蒙汉科技文本翻译面临诸多挑战。分析了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与文化转换层面难点,进而探索可行优化路径与方法,为提高蒙汉科技文本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一、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的语言结构难点分析

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语言结构难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差异、术语体系不完善、专业表达方式差异等方面。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则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存在根本差异。蒙古语遵循主宾谓语序,后置词较多而汉语则为主谓宾结构,这种基本语序差异使译者在处理长句复杂结构时频频遇阻。比如蒙古语中修饰成分往往位于被修饰成分前方,并且可以形成多层嵌套结构,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对整个句子进行重构。科技文本特有术语繁多,蒙古语科技术语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许多现代科技概念缺乏对应术语或存在多种表达,导致译者难以选择恰当表达。

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蒙古语术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译者常需自行创造或音译,影响翻译准确性与一致性。科技文本讲究严谨精确,其逻辑关系表达复杂。蒙古语使用词缀变化表达逻辑关系,而汉语则多通过连词、关联词实现,两种语言表达逻辑方式差异使译者难以准确传达原文脉络。科技文本中被动句式广泛应用,蒙古语通过词缀标记被动,而汉语则需使用“被”字结构或其他表达方式,转换过程容易造成语义偏差。科技文本常用名词化表达增强客观性,蒙古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与汉语差异显著,翻译时需进行语态转换。科技文本句式结构偏长,信息密度高,蒙古语后缀堆积现象使句子结构更加复杂,译者需具备精准分析能力,方能将蒙古语长句准确重构为汉语表达,保持信息完整性与表达流畅性。

二、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的文化转换难点探究

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文化转换难点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背景认知不同、科技文化理解障碍等方面。蒙古族传统上以游牧文化为主,思维方式偏向形象具体、整体感知,而汉族农耕文化背景下思维倾向抽象分析、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模式差异直接影响科技文本理解与表达。比如蒙古语科技描述常借助自然现象或生活经验进行比喻说明,翻译为汉语时若直译容易产生理解偏差,需进行思维转换。文化背景差异导致概念理解不一致,同一科技现象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解读视角。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许多概念与现代科技术语缺乏直接联系,译者需建立概念桥梁才能使目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内涵。

科技文化本身具有强烈专业性与时代性,蒙古语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与汉语科技文化存在差异,某些科技文化现象可能在蒙古语语境中尚未形成固定表达或缺乏相应认知基础。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领域,蒙古语使用者接触较少,翻译时需考虑受众知识储备。科技文本中隐含文化假设与价值取向,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原文科学精神又适应目标语文化环境,考验译者跨文化理解能力。科技文本中隐喻使用广泛,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理解差异显著。蒙古语科技隐喻多源自草原生活经验,而汉语科技隐喻则可能基于农耕文明或现代工业体验,翻译时需进行适当转换或解释,确保科技概念准确传达。科技文本中引用习惯与表达方式受文化影响,蒙古语科技文本表达方式偏重实用性与经验性,汉语科技文本则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翻译过程需协调两种表达特点,实现文化转换。

三、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的优化路径与方法构建

针对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难点可从术语标准化、翻译技术应用、跨文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优化路径。加强蒙古语科技术语标准化建设,编纂蒙汉双语科技术语词典,建立专业领域术语库,明确术语对应关系。组织语言学家与各领域专家合作,系统梳理现有术语,规范新兴概念翻译原则确保术语翻译准确统一。推动建立蒙古语科技术语审定机制,定期更新术语资源为译者提供权威参考。充分利用现代翻译技术,构建蒙汉科技文本语料库,积累高质量平行文本资源。基于语料库开发蒙汉科技领域机器翻译系统,辅助人工翻译工作。采用基于规则与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针对科技文本特点进行优化,提高翻译效率与质量。建立翻译记忆库,沉淀优质翻译案例,实现知识累积与共享。强化译者跨文化思维训练,改善单纯语言转换思路。译者应深入学习两种语言背后文化内涵,掌握科技领域专业知识,培养跨学科视野。通过专题培训增强译者对科技文本结构特点认识,提升复杂句式转换能力。

建立分领域翻译策略探究,针对不同科技文本类型制定专门翻译指南,如医学文献、工程文档、信息技术等领域各有侧重。采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根据文本功能与目标读者需求调整翻译策略,平衡忠实性与可接受性。推动蒙汉科技文本翻译协作机制建设,组建专业翻译团队,实现术语专家、学科专家与翻译人员协同工作。建立翻译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同行评议改进翻译成果。加强科技文本语篇分析方法探究,从宏观结构把握科技文本特点,分析语篇连贯性实现方式差异,指导译者进行整体性转换而非局部对应,提升翻译连贯性与可读性。

结论:在语言层面蒙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根本差异,科技术语体系不完善,专业表达方式不同,构成翻译主要障碍,在文化层面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背景认知不同,科技文化理解障碍,影响翻译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术语标准化建设,翻译技术应用,跨文化能力培养,分领域翻译策略分析,协作机制建设以及语篇分析方法分析等优化路径,可有效提升现代科技文本蒙汉翻译水平。通过系统解决翻译难点促进蒙汉双语科技交流,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发展与科学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武静. 多方法融合蒙汉机器翻译与译文重排序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7.

[2] 吴贵兰. 蒙汉翻译的文化功能研究[J]. 青年时代,2015(23):38.

[3] 萨如拉. 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蒙汉翻译分析[J]. 科技风,2016(11):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