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索
桂小瑕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第二中心小学 40540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展开探讨,针对当前渗透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资源整合与内容融入方面实施路径,并探索创新方法与实践深化策略。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通过课内外结合多学科融合,家校社协同等方式,打造完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智慧与价值理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肩负传承传统文化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焦点。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分析现状与问题,探索整合资源路径创新实践方法,旨在构建科学有效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瓶颈与挑战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瓶颈与挑战。其一课程安排方面存在局限性,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不足且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规划,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文化认知体系。某些教材版本虽增加了古诗文数量,但解读浅显未能深入挖掘其蕴含哲理与价值观念。其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欠缺,对经典文本理解不透彻,导致教学过程中简单化处理,未能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智慧精髓。其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过于注重知识讲解与背诵,忽视情感体验与实践应用,使传统文化教学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评价机制不够科学,过分强调应试成绩忽视文化素养培育,致使师生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不够紧密,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形成育人合力。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多元冲击下,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机会减少,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增强,文化认同感建立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城乡教育资源差异明显,偏远地区传统文化教育条件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需通过系统整合与深入挖掘,发挥其教育价值。古诗文教学应超越字词句解析,探究创作背景、历史环境与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感悟背后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识字写字环节融入汉字演变故事,通过甲骨文、金文至楷书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结构美学与造字智慧。课文学习中寓含众多历史人物故事与道德典范,提供了品格教育绝佳素材,让学生从英雄人物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成语典故学习既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又传递为人处世哲理,应通过情境再现方式,使其鲜活生动。传统节日主题单元教学应着重介绍文化起源、习俗演变及精神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分类整理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节日习俗等内容;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增强地域特色;拓展经典阅读书目,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典籍;整合博物馆、非遗中心等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需要全方位挖掘其中蕴含传统文化精髓。课前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社会背景图片,介绍司马光作为著名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贡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文讲解过程中不仅讲解课文内容,更引导学生品读司马光少年时代勇敢、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品质,联系中华民族崇尚智慧与勇气传统美德。扩展环节介绍临危不惧等成语典故来源,搜集整理其他历史人物童年故事,归纳总结其共同品质特征。实践活动中组织小小救援队模拟演练,让学生思考面对危险如何沉着应对;开展我心中英雄主题征文,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英雄人物事迹。课后延伸阅读精选故事,了解古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与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深化实践体验,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先以情境体验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文化情境。然后采用项目学习法,以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接着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有机融合,全方位感知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开展体验式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记忆与理解,如书法体验、传统游戏复现、民俗手工制作等。同时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组建传统文化兴趣社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指导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邀请社区传统文化传承人进校园;组织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
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为例采用多元创新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课前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动画短片再现历史场景,引入问题大象如何称重激发思考;或设计谜语引发猜想。课文教学环节运用读—思—探—悟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节奏,在思考中理解曹冲聪明才智,在探究中把握称象原理,在感悟中体会古人智慧。组织小小发明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大秤,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量大象?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情境体验环节开展角色扮演还原历史情境。跨学科拓展方面结合数学知识讲解排水计算原理,融合历史知识补充三国背景。延伸学习环节组织古代科技发明主题调查,收集古代科技成就资料;开展小小智多星故事会分享古代名人智慧故事。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深入剖析现状,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途径、全方位实践活动构建完整育人体系。本文提出资源整合、内容融入、方法创新、实践深化等系列策略,旨在破解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瓶颈增强教学实效性。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不同年龄段心理特征,精准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时代特色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嘉慧.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19-21.
[2]王春燕.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吉林教育,2022,(27):39-41.
[3]徐年华,刘畅英.筑牢传统文化根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成才,2019,(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