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党组织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
李莹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意义
1.丰富基层党建理论内涵
本研究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结合化学工程系“党建铸魂 匠心育人”品牌建设实践,深化了基层党建品牌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理论框架。
2.拓展组织力建设理论边界
基于新时代党的组织力建设要求,研究揭示了党建品牌在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中的双重作用。通过“三聚焦”策略(聚焦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服务效能),构建了“党建引领-品牌赋能-专业发展”的逻辑链条,为高职院校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了实证案例。
3.创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将工匠精神从职业伦理范畴拓展至党建领域,提出“党建+工匠精神”的育人范式。通过“工匠班”载体,实现工匠精神与党建品牌的互嵌式发展,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研究基础
化学工程系第二党支部隶属中共呼职院化学工程系党总支,现有教师党员11名,学生预备党员4名。2024年,支部荣获“呼伦贝尔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呼伦贝尔市坚强堡垒支部”称号。近年来,支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落实“五大任务”和“模范自治区”建设,紧紧围绕学院党委“党旗领航技耀北疆”党建工作要求,高位推动“一三五七 立德铸魂”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堡垒支部”建设工作。
1.强根铸魂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
理论武装强素质。支部切实担当宣传贯彻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之重任,充分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上严格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扎实推进发展党员工作。
创新活动铸党性。每月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每逢重大节日固定开展主题党日,主题鲜明、覆盖面广、政治性强,让党员时刻铭记初心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给予政治关怀,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人文关怀相结合,落实基层党务工作者津贴,真心关爱党员,助其排忧解难。
制度建设惠师生。“三会一课”全员参与、职责清晰、依规按时开展。常态化开展党员谈心谈话,广泛听取意见并确保反馈落实有效。组织生活会严肃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到位,民主评议党员公正客观,会后整改措施扎实落地。支部活动阵地经费充足、建设完善、运行有序,为党建活动提供坚实保障。
2.特色星红心向党践初心,齐心协力谋新篇
组织引领聚合力。支部将党建引领置顶,依托“六项铸魂工程”与“三位一体”组织体系,扛牢“立德树人”大旗,精心选优配强班子,屡获学院最强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基层战斗堡垒坚如磐石。党总支书记指导红十字社团开展1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获媒体报道7次,5名教师与50余名学生考取救护员资格证,传承红十字精神。
人才队伍创佳绩。近三年,支部成员共斩获国家级荣誉4项,自治区、院级荣誉30余项,获批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项、科研育人精品项目1项、实践育人精品项目1项,并成功立项自治区、省级等课题10项。同时,注重青年学生党员培养,累计发展15名学生预备党员,在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活动载体显活力。筑牢党建“主阵地”,成功获批自治区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深入研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红色主题与“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活动,融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借助“学习强国”等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培养模式,推动系部高质量发展。党总支书记牵头,将党的创新理论、传统文化融入党组织建设,利用“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心理能力塑造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思想、知识协调发展;组织资助分享会,不断完善全程化、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宣讲、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等,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三下乡”促边城文旅,依托红十字社团开展特色活动,5500余人次参与。“十四冬”期间选派14名志愿者助力赛事,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良好局面。
制度建设促育人。深耕全程育人,依托组织生活会实现全员谈心谈话180余人次。紧抓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廉政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党员一对一帮扶毕业班级,助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累计帮扶时长超3000小时,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连续八年100%,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持续提供人才支撑。依托订单培养企业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发挥订单企业优势,解决困难学生后顾之忧,2024年阜丰公司为8名学生发放助学金3.8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76人次,资助总额34万余元。
3.党旗领航明方向,一三五七筑品牌
支部以“一三五七 立德铸魂”为品牌建设,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六项铸魂工程”为核心,以“党旗领航 技耀北疆”为引领,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三研究路径及实施
(一)筹备启动阶段(2025年4月-5月)
1.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党建品牌赋能“工匠班”建设实施方案》。
2.召开校企联席会议,确定2024级食品应用技术与检测高职自治区“工匠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训计划。
3.开展师生需求调研,完善“工匠班”选拔标准。
(二)品牌建设阶段
2025年6月-7月
设计“一三五七 立德铸魂”党建品牌标识。
2. 开展“党员示范岗”“匠心讲堂”系列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3. 与阜丰公司、金新化工等企业共建“工匠班”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科研中心。
(三)实施推进阶段(2025年8月-9月)
1. 实施“双导师制”(党员教师+企业技师),党员教师分解“工匠班”建设任务,完成学生选拔标准。
2. 建立“工匠班”动态考核档案,设置“学生党员考核积分+技能积分”双轨评价机制。
3. 开展“工匠班”技能竞赛、党课理论学习竞赛、企业实践等活动。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5年10月)
1. 举办“工匠班”成果展示周,包括课程思政课题成果、校企共建党建成果。
2. 形成可复制的《党建赋能“工匠班”建设标准》,申报自治区级坚强堡垒模范支部。
3. 评估实施效果,优化品牌建设路径。
(五)难点突破
1.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化学工程系党组织通过党建品牌与“工匠班”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专业发展同频共振。例如,党总支与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共建党建实践基地,开发“顶岗实习-党员示范岗-就业直通车”一体化培养模式,系高职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连续八年100%,有效验证了“党建+专业”的实践效能。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形成“全员协同、全程融入、全方位渗透”的育人机制。党总支牵头组建就业创业工作专班,院领导带队走访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将党建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了从“就业指导”到“就业服务”的质变。
1.3.打造可复制的党建品牌模式,化学工程系“三聚焦”建设路径(聚焦思想引领强根基、聚焦组织建设提效能、聚焦服务发展促融合)具有推广价值。
4.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党建品牌赋能“工匠班”,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例如,党总支围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数智化”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的毕业生在齐鲁制药、国家能源等企业就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本研究以党建品牌赋能“工匠班”建设为切入点,既是对基层党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职业教育实践路径的积极探索。其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了“党建+专业”的融合模型,实践意义在于破解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时代价值在于回应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职业院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