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学促进农村小学数学减负增效

作者

白楠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臧屯镇关家务中心小学 邮编:065900

标明: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主持人:苏磊,课题编号:2023270)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路径与价值。从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农村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提高应用能力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引入乡土资源,创设贴近现实情境构建生动案例,使农村小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促进数学思维培养,达成减负增效目标,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农村小学;减负增效

引言:农村小学数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专业能力待提升等问题。生活化教学主张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抽象难懂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农村地区拥有丰富乡土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环境中感受数学魅力,既减轻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文章将从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农村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须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环境与日常生活经验,让抽象难懂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易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如田地面积测量、农作物计数、集市购物等情境去创设生动教学案例。通过贴近现实场景问题设计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亲近感与学习主动性。农村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家长认为数学知识与农村生活关联不大,无形中影响学生学习态度。教师应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向体验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开展农村资源调查、生活数学应用记录、乡土数学问题解决等小课题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变化中数学元素,如基础设施建设中测量计算、农副产品销售中核算统计等,拓展数学应用视野,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乡村振兴重要性,从而激发持久学习动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教学可融入农村集市购物情境。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春季集市上,玉米种子3.5元一斤,黄瓜种子6.8元一斤,如果我们购买2.5斤玉米种子和1.5斤黄瓜种子,需要付多少钱?通过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进入小数加减法学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村里小卖部或集市,记录各种农资、日用品价格,然后设计相关购物问题让学生解答。比如:爸爸买了2.4斤猪肉花费36元,又买了1.5斤鱼花费22.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他给店主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学生通过解决这类生活实际问题,既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技能,又感受数学实用价值。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制作家庭小账本,记录日常生活中各项支出如粮食、蔬菜、肉类等消费,计算每天、每周或每月总支出,比较不同时期消费变化,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与理财意识,使小数加减法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二、贴近农村实际,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优化应立足乡土资源,转化抽象数学概念为学生熟悉事物。传统教材中案例背景多源于城市生活,与农村学生经验存在差距导致理解困难。教师须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转化,结合农村特色重构教学内容,如长度单位教学可利用农具、田地测量。面积计算可联系庄稼地块,统计图表可结合农作物产量。这种贴近实际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联系,提高理解效率。教师还应关注农村季节性变化,根据不同季节农事活动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如春季围绕播种设计比例问题,夏季结合灌溉设计容积问题,秋季借助收获设计计算问题,冬季依托年货置办设计应用问题。此方式使数学学习融入自然生活节律,增强教学亲和力。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数学元素,如民间游戏、建筑特色以及手工艺品等,将这些融入教学内容既传承乡土文化又优化数学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可巧妙利用农村特有资源与文化元素。教师需要收集展示农村常见轴对称实例,如蝴蝶、树叶、农具以及窗花等,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美。特别是农村传统剪纸艺术,本身就是轴对称应用典范,教师需要邀请村里剪纸能手来校演示或录制视频,向学生展示折纸对称剪切过程,使抽象轴对称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村庄周围建筑物,如祠堂、牌坊、古井等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元素。分析农具如锄头、镰刀、犁等工具结构中对称特点,分析农作物如玉米叶、稻谷穗等自然物体中轴对称现象。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收集绘制村庄地图,标注主要建筑物位置,分析村庄布局中轴对称特征或引导学生设计村庄美化方案,如公共空间绿化、文化墙彩绘等,要求作品具有轴对称美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联系生产生活,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创设基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家庭记账活动,培养计算能力,设计农田灌溉方案,锻炼空间思维,预测农作物产量训练数据分析能力,规划菜园种植布局提升几何应用水平。这些贴近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实用价值,提高应用意识。教师还需要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展数学实地考察活动,如测量山体高度、计算河流流速、绘制村庄地图等,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复杂现实情境。

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家庭农事活动中数学应用过程,如粮食收获计量、农产品销售核算、农资采购预算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学能力。农村学生普遍具有丰富劳动经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他们将已有经验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独特认知模式。通过这种联系生产生活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变化,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拓展数学应用视野。

结论:通过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农村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提高应用能力,有效促进减负增效目标实现。当数学教学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时,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理解效率显著提高,应用能力全面增强。未来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应进一步拓展生活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富有乡土特色数学课堂,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庭. 减负增效——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新课程,2022(24):212-213.

[2] 赵勇. 减负增效——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6):3289-3290.

[3] 韦玉帮.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策略[J]. 家庭教育研究,2024(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