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化改革路径研究
谭雅文 朱晋锋
西南石油大学 610500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610200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核心要求
体教融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核心要求,体现在 “融合性” 与 “发展性”两个维度。从融合性来看,需打破体育课程的单一技能导向,将思政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如通过集体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借助体育赛事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情怀;从发展性来看,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体能水平、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人教版课程理念强调 “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这与模块化课程的核心优势高度契合。模块化课程通过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单元,既能保证基础体能与通用技能的覆盖,又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空间,符合体教融合 “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的要求 [1]。此外,模块化改革还需呼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中融入运动安全、赛事组织、健康管理等实用知识,实现 “体育技能 — 综合能力” 的转化。
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锚定多元目标,明确模块构建方向
模块构建需以体教融合目标为指引,结合人教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确立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基础体能目标,聚焦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质提升,为专项运动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技能与应用目标,通过专项模块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同时融入赛事组织、规则裁判等实用能力;三是思政与健康目标,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普及运动损伤预防、营养健康知识 [3]。
目标设定需兼顾国家要求与学生需求,例如在基础体能模块中,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定量化指标;在专项模块中,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瑜伽、飞盘等新兴项目的需求,确保模块方向与体教融合要求、学生发展需求高度适配。
(二)立足学生需求,科学划分课程模块
基于 “基础 + 专项 + 拓展” 的逻辑,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划分为四大核心模块,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可灵活组合,具体如下:
1. 基础体能模块:作为必修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内容涵盖心肺耐力训练(如慢跑、跳绳)、力量训练(如自重训练、器械训练)、柔韧性训练(如拉伸、太极),采用分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体能水平学生设计基础组、提升组训练方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2. 专项技能模块:作为选修模块,分为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两类。传统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游泳等,注重技能规范化训练;新兴项目涵盖飞盘、攀岩、街舞等,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同时融入项目文化讲解,如篮球模块中介绍NBA、CBA 赛事中的拼搏故事,飞盘模块中强调 “尊重规则、公平竞争” 的运动精神。
3. 思政融合模块:作为渗透式模块,与专项技能模块同步开展。例如在团队项目中,通过小组对抗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个人项目(如田径)中,结合运动员备战奥运的案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开设 “体育与国家发展” 专题讲座,通过中国体育事业从 “东亚病夫” 到体育强国的历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4. 健康拓展模块:作为辅助模块,包含运动安全(如损伤预防与急救)、健康管理(如营养搭配、运动康复)、赛事运营(如小型比赛组织、裁判规则)等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人教版数字课程平台推送健康知识,线下组织急救演练、校园体育赛事策划实践 [3]。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模块实施效果
模块教学需突破传统 “讲解 — 示范 — 练习” 的单一模式,结合人教版 “互动式、体验式” 教学理念,采用多元方法:其一,运用信息技术,在专项技能模块中通过视频回放、3D 动画演示复杂动作(如篮球投篮力学分析),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技能 [1] ;其二,推行 “合作学习法”,在飞盘、足球等模块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战术研讨、对抗训练,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其三,引入 “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融合模块中分析苏炳添、谷爱凌等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讨论 “拼搏”“坚持” 的内涵,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
此外,可依托校园体育社团、校外体育场馆资源,将模块教学延伸至课外,如让学生参与校园篮球联赛组织、社区健身指导等实践活动,实现 “课堂教学— 课外实践” 的衔接,深化体教融合效果。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模块改革质量
传统体育课程评价以体能测试、技能达标为核心,忽视过程性与综合性,难以体现体教融合目标。基于模块化课程特点,需构建 “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 的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打卡记录、小组互评,关注学生参与度、进步幅度与团队表现,如在基础体能模块中记录学生学期内耐力测试的提升情况,在专项模块中评价学生战术配合的主动性;
2. 结果性评价:兼顾体能达标(如 50 米跑、肺活量测试)与技能考核(如篮球运球绕杆、飞盘传接准确率),同时加入健康知识笔试(如运动损伤处理方法)与思政表现评价(如比赛中的规则遵守情况);
3. 学生反馈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形式,收集学生对模块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模块优化提供依据,确保课程始终贴合学生需求。
三、结语
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化改革是对人教版 “素养导向”课程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解决传统课程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多元目标、科学划分模块、创新教学方法与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构建 “技能培养 — 思政渗透 — 个性发展”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体教融合对 “融合性”“发展性” 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其终身锻炼习惯养成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校级部门协同,整合教务处、学生处、体育学院资源,推动模块内容与校园体育文化、校外实践资源的深度结合;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模块设计能力与思政育人水平,确保模块化改革落地见效,真正实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位一纯 . 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 体育世界,2024 (10):70-72.
[2] 王韵 . 体教融合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2024(07):147-150.
[3] 杜艳美 .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模块化体育课程构建 [J]. 当代体育科技,2024 (27):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