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故障诊断的深度学习应用研究
孙虎 陈凯
辽宁屹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00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电气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实时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在处理复杂电气网络中潜在故障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从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电气工程故障诊断的技术瓶颈,探讨了深度学习在该领域的应用基础与技术原理,重点研究了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模型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典型应用与效果,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其准确性、实时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气工程;故障诊断;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发展,电气系统日益复杂,故障诊断对保障电网安全尤为关键。传统方法难应对高维、非线性故障数据,存在识别精度低、响应滞后等问题。深度学习具备强大数据表征能力,能在大数据环境下自动识别故障模式,实现高效、精准诊断。研究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既顺应智能电网需求,也是人工智能赋能传统电力行业的重要方向。
一、电气工程故障诊断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体系主要包括基于专家系统、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等传统智能算法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故障识别效率,降低了人工判断的主观性,但在面对电气系统日趋复杂的运行工况时,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一,传统方法依赖人工经验建立规则库或构建数学模型,适应性较差,无法有效应对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和新型故障形式。其二,这些方法对数据质量和特征提取依赖性强,难以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挖掘有效特征,导致诊断模型泛化能力有限。其三,在大规模电气系统中,数据呈现高维、非平稳和强噪声特征,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在噪声干扰下保持较高的诊断精度。此外,数据来源多样、标签稀缺以及异常样本数量有限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自动提取深层次数据特征、适应复杂系统状态变化、具备高鲁棒性与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算法,以适应智能电网环境下故障诊断的需求。深度学习因其强大的表征学习能力、非线性建模能力和端到端优化机制,成为当前解决电气工程故障诊断瓶颈问题的重要选择。
二、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优势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多层非线性神经网络,实现对数据的自动特征提取和建模。与传统的浅层学习模型相比,深度学习能够从原始数据中逐层学习抽象特征,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模型的适应能力与诊断精度。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如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和GRU(门控循环单元)。DNN适用于处理静态特征数据,能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提取复杂的特征关系;CNN在处理电气信号图像或频谱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自动学习空间特征,广泛应用于故障波形识别;RNN及其变种模型则擅长处理时序数据,适用于诊断电气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与故障趋势预测。深度学习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动特征学习能力,减少了人工构造特征的工作量;二是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能够建模复杂的输入输出关系;三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尤其适用于处理大规模高维电气运行数据;四是端到端的建模流程,可实现数据输入到故障类型输出的全流程自动化;五是高度可扩展性,便于模型在不同类型设备之间迁移与应用。这些优势使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发展潜力。
三、深度学习模型在典型电气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当前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已覆盖多个关键设备与场景。在变压器故障诊断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变压器局部放电信号、油中气体成分数据和声学信号等,利用CNN对其频谱图或小波变换图进行识别,有效提高了局部放电识别准确率。在开关柜局部过热和电弧故障检测中,采用基于LSTM的模型对温度变化序列或电流波形数据进行学习,能够提前预警潜在故障趋势。在电力电缆系统中,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脉冲反射波信号,实现对电缆接头老化、局部破损等故障位置和类型的准确识别。在配电系统中,通过构建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异常检测模型,可对配电线路中突发短路、断线等异常状态进行无监督学习与识别。此外,在继电保护装置异常识别、风电机组故障预警、变电站故障图像识别等领域,深度学习同样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与推广能力。工程案例表明,深度学习模型不仅提升了故障诊断的精度,还显著缩短了响应时间,并在小样本、复杂工况下展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模型训练所需的大量标注数据仍是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因此如何利用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降低对数据的依赖,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当前面临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
尽管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样本不平衡问题普遍存在,故障样本通常远少于正常样本,导致模型偏向识别正常状态,诊断精度下降。为此可采用SMOTE等过采样方法、GAN生成对抗网络合成故障样本或引入加权损失函数改善模型性能。其次,数据噪声问题严重,特别是在复杂工况下的原始电气信号中存在大量干扰信号,影响模型训练与识别效果。对此可结合小波降噪、滤波器设计等预处理手段,提高数据质量。第三,模型的泛化能力仍有待加强,尤其在不同电气设备间的迁移能力较弱,限制了模型的应用范围。通过迁移学习、领域自适应等方法,可在减少新任务标注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型快速迁移。第四,模型结构设计尚缺乏标准化,部分研究依赖经验设定网络结构,缺乏系统化优化流程。可借助AutoML自动搜索神经网络结构,提高建模效率与性能表现。最后,深度学习模型在可解释性方面仍存在不足,电力系统对结果的可追溯性要求高,需引入可解释AI机制,提升结果的可信度与实用性。只有不断优化模型算法、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提升系统适应性,才能推动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领域的广泛落地。
五、结论
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气工程故障诊断工作面临着更高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要求,传统方法已难以胜任复杂电网环境下的诊断任务。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在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方面展现出卓越性能,已成为故障诊断的重要技术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原理、关键模型与典型场景,总结了其在提升诊断精度、自动化程度、处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样本不均衡、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可解释性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电网数据规模持续增长与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深度学习将在故障预测、状态评估、预警系统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电气故障数据平台、推动多源信息融合、开发轻量化与可解释的智能诊断模型,将进一步拓展深度学习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为建设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的智能电网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武海霖.基于多特征声纹解析的电气一次设备故障诊断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12):241-243.DOI:10.16525/j.cnki.14-1362/n.2024.12.076.
[2]张珂赫,刘庆,冯悦鸣.智能算法在变电二次保护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300-301.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4.11.141.
[3]张鹏.电缆型配电网单相接地早期故障感知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DOI:10.27623/d.cnki.gzkyu.2024.00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