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策略探讨
卢允芳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邮编:3521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现象,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困境与挑战,探究可行路径与方法,展示实践创新案例。师资配备不均、资源整合困难、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跨学科教学深入开展;构建多元协作机制、优化课程设计模式、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是突破瓶颈关键;而项目式学习推广、创设情境教学环境、运用数字技术支持则为实践提供创新方向。通过系统思考与教学实践结合,促进体育与多学科深度融通,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师重视。体育学科因其特殊性,具备与多学科自然融合潜力,成为推动综合素质教育重要载体。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如何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局限,构建跨学科融合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有待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跨学科融合现状,探索有效融合路径提出创新实践方案,为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小学体育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困境与挑战
教师专业素养与跨学科理念认识不足问题突出。多数小学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专注于运动技能训练,缺乏跨学科视野,对如何将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入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思考。许多教师仅停留于表层理解,将跨学科简单理解为知识点罗列,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深度融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结构性障碍。现行课程体系仍以分科教学为主,跨学科课程经常被视为额外负担,教学时间安排紧张难以保证充分实施。学校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各学科教师间沟通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融合流于形式。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缺乏科学性,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与各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统一。
教学资源建设与支持系统不完善。适合小学体育跨学科教学参考资料匮乏,教材内容编排仍以单个学科为主,跨学科案例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尤其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简陋,制约着创新教学开展。评价体系局限性明显。传统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体能指标与运动技能,忽视跨学科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家长社会认知偏差也影响跨学科教学推进,部分家长仍持唯分数观念,对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缺乏理解与支持,致使学校推行改革动力不足。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薄弱,许多学校缺乏基于本校特色跨学科课程研发经验,教师团队缺乏系统培训,课程开发质量难以保证。
二、小学体育教学跨学科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跨学科教师团队形成。学校应建立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定期交流平台,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研讨方式增进理解。设立学科融合工作坊,邀请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围绕主题开展课程设计,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提升跨界思维能力。优化课程结构设计构建多元融合模式。采取核心主题+多学科视角方式,围绕体育核心内容,融入数学计算、科学原理、语文表达等学科要素。如以跳远为核心,融入测量记录数据(数学)、撰写运动感受(语文)等内容,形成完整学习单元。
打破固定课时限制,尝试大单元教学模式,为跨学科探究预留充足时间空间。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体育情境中问题。推广合作学习模式,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不同学科优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拓展学习空间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如体育与科技结合运动数据采集分析等主题活动。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考核方式设计过程性评价工具,关注学生参与度、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表现。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全面反映学习效果。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跨学科学习成长轨迹,促进自我反思。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开放日活动、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增进家长对跨学科教学理解支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体育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创新
推广项目式学习,构建真实学习情境。如设计我们班运动会项目,学生需要完成场地测量规划(数学几何)、制作宣传海报(美术)、撰写活动方案(语文)等任务体验完整项目管理过程。校园健身步道设计项目中学生测量校园空间,计算运动距离绘制路线图,设计健身点标识,融合地理、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这类项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构建主题式课程,实现多学科自然融合。以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将武术、毽子、空竹等民族体育项目与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结合,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同时,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身体与健康主题将体育锻炼与人体科学知识结合,学生通过测量脉搏、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理解心肺功能、肌肉骨骼等生理知识,培养健康管理意识。
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建设融合多学科元素体育活动场所,如数学角(融入计算距离、角度概念)、科学区(展示力学原理)、文学长廊(介绍体育名人故事)等,让学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接触多学科知识。开发校园体育文化地图,将校史、地理、文化等元素融入运动场景,增强场所教育功能。运用数字技术支持拓展学习方式。开发互动式数字课程资源,如趣味体适能小程序,集成运动指导、数据记录、知识拓展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学习。促进学科间深度对话,实现知识重构。围绕共同问题组织跨学科研讨,如如何提高跳远成绩,从体育技术、物理学原理、心理学因素等多角度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鼓励体育教师与科学、数学教师共同开发微课程,如运动中数学系列,阐释体育运动中蕴含数学概念与规律。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困境挑战,提出融合路径方法,展示实践创新案例,构建起跨学科融合教学新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体育与其他学科深度融通。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课程资源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优化等方面,推动小学体育教学跨学科融合走向深入。通过系统设计与实践创新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孟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34):102-104.
[2]俞超.小学体育跨学科教学路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4,(26):168-170.
[3]张银.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策略的应用探讨[N].科学导报,2024-07-12(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