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罗阿甲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第二中心小学 四川 616150

摘要:本文聚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整合现状,发现存在教师应用能力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优化教师培训机制、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策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能显著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形成富有特色教学生态。通过实践探究,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引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其与信息技术融合尤为关键。信息技术能够为数学抽象概念提供直观表达,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有力工具,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然而实践中两者整合仍面临诸多挑战。探究基于教育实践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现状,提出优化路径与创新策略,期望能够促进两者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呈现出新特点与新趋势,许多学校已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常规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工具辅助教学。然而整体来看整合程度仍然不够深入,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二是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部分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三是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局限于展示环节,未能充分发挥互动性、创造性功能;四是缺乏科学评估机制难以客观评价整合效果。这些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深入推进。

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问题:课程层面上缺乏系统性规划,信息技术应用呈现碎片化特征未能形成完整体系;教师层面上职前培训不足缺乏专业引导,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困难且工作压力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学生层面上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够,部分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家校合作机制缺失,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这些现状反映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两者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优化路径

针对现状分析中发现问题,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工具性与教育性统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虚拟情境、动态演示等技术手段,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优化路径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真实问题背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构建认知支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当引导与支持降低学习难度。三是促进深度互动,借助互动软件开展师生、生生交流,共建数学意义;四是实现个性化学习,依托学习平台推送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还应重视教学反思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分析课堂数据,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技术与教学双向促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信息技术整合应当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阶段,教师应当利用微课平台推送小数乘法概念引入视频,结合生活中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法运算。课堂教学中先通过互动白板呈现“某超市苹果每千克12.5元,小明购买2.4千克需付多少钱”等实际问题,引导思考;随后借助动态演示软件展示小数点移动变化过程,帮助理解计算方法。接着组织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中计算工具验证结果,加深对计算过程理解;最后设计趣味闯关游戏,学生通过解决不同难度小数乘法问题获取积分,既巩固知识又增添趣味。课后环节学习平台根据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练习,学困生接收基础题型,优等生获得拓展应用题。这种整合方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使抽象运算规则具体化,学习过程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数学应用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创新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创新策略应着眼于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创新策略核心在于转变教学范式,从教师讲解为主转向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多感官体验与交互机会。一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生活场景数字化呈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二是开发数学游戏化学习平台,将知识点嵌入游戏闯关中寓学于乐。还要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融合培养综合思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学习路径个性化推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供适切学习资源。这些创新策略突破时空限制,使数学学习更具探索性与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助于数学思维方式形成。关键在于将技术手段与数学思想有机融合,避免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确保技术服务于学科本质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为例,应当采用沉浸式技术创设探究环境。课堂伊始教师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展示生活中圆形物体,如车轮滚动、钟表运转等动态画面激发探究兴趣;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动态几何软件,亲手画圆调整圆心、半径参数,观察圆形变化,自主发现圆定义与特征。继而组织小组合作,利用编程平台设计绘制不同花纹圆形图案,在编程过程中加深对圆周率、圆周长公式理解。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圆知识体系建立概念联系。课后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圆形花园,应用圆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提交作品至班级云平台展示评价。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者,通过动静结合、抽具结合方式全方位感知圆概念,建构完整认知结构,培养几何直观感悟能力与空间想象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

结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重要课题,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整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师应用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针对这些问题,探究提出从优化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到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等多方面策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长效机制,推动形成特色教学生态系统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周艳霞.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今天, 2022(10):0161-0162.

[2] 陈静.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20, 000(006):P.1-2.

[3] 陆荣华.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实践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 2023(6):85-87.